1.3 社会福利与公平感
薛洁在《关注公民公平感——我国部分公民公平感调查报告》对我国部分普通民众进行的 “公民公平感”问卷调查表明,人们在司法、医疗、住房、就业、教育、尊重和户籍制度等问题上,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过去与现在、地区间与行业间,都对社会有着基本的认同与公平感受以及较强的纳税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在引起不公平感的诸多社会现象中,人们对普通百姓看不起大病重病、贫富差距拉大和普通百姓买不起房三大问题意见集中,并把对抗大病风险的医疗保障、缩小贫富差距和调控房价等方面的责任与期望赋予了政府。
2 国外关于关于公平感的相关研究
哈佛大学社会学家马丁怀特于2004年在中国国内展开大型调查,撰写文章支持了中国民众面对社会不平等的“局部比较说”。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公平感的产生不是基于对整个社会现状的感知,人们倾向于与周围的人作比较,这里与个人客观的经济地位关系不大,即使一个人在客观经济上占有很大优势,但如果他周围的人在财富,声望,荣誉,地位上都比他获得的更多,比他更高一层甚至好几层,则他仍旧会觉得社会不公平,与此同时一些客观经济地位低的人也有可能觉得社会是公平的。文中的主要发现有:人们普遍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收入差距过大而自身周围的收入差距却并不大;人们普遍认为,穷人受穷和富人致富的内因要大于外因,同时更容易对个人通过读书、天赋和勤奋努力来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持乐观态度。而这两个发现在一般的市场转型国家是极其少见的。他紧接着分析了决定不平等态度的社会因素。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可能对当前的不平等不满,农村居民,尤其是从事农业的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和职业地位较高的群体,反而对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反应要来得和缓,他们不太认为当前的情况是过分和不公平的;受过更多教育的人更可能对社会不平等有更多的不满;中年人与年轻人或老年人相比更不倾向于认为社会的收入差距过大。在主观变量中,认为近5年来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人和认为自己比身边的人具有更高社会地位的人更少批评社会的不平等;反之,则更有可能批评社会的不平等情况。(马丁 ·怀特,2009) 。
2.3 小结
为了验证张海东的结构决定论:获益越多的人多社会不平等的认可程度越高,获益越少的人认可的不平等程度越低。本文选取家庭收入这一因素,研究其与大学生公平感之间的关系,因为家庭收入是代表家庭获益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张海东和李骏,吴晓刚在教育对人们公平感的影响上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张海东认为受教育程度高,代表着获益越多,因而会维护现存的利益分配制度,认为社会较为公平,而李骏,吴晓刚认为教育的启蒙性质会使人具公平正义感,因而会认为社会较为不公平。本文赞同李骏,吴晓刚的观点,准备探讨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公平感之间的关系。
薛洁的研究中提到住房对公平感的影响,文中指出“人们对目前自己的住房待遇有着基本的认可态度,并且事实上大部分人也都拥有一定面积的自己的住房,然而人们依然对房价高感到不公平。”现阶段我国的住房问题形势严峻,也是大学生毕业之后甚至现在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从现实上来看,它应该会与大学生公平感存在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海东.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4,(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