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杜梅:《“海归”过来人谈就业经验》,载《市场周刊》(商务),2004年第5期,第69-70页。
[17]王黎:《我国海归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载《海外求学》,2004年第6期,第7-7页。
[18]申剑丽:《北京将试点推进对高级“海归”的资助政策》,载《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第6期,第30-30页。
[19]陆成艺:《京沪海归创业政策的比较》,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第72-75页。
[20]刘海峰:《江苏沿江海归创业带研究》,载《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第76-80页。
[21]石小磊:《南京出台新政策吸引“海归”》,载《国际人才交流》,2006年第3期,第29-29页。
[22]彭伟、符正平:《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海归创业政策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5期,第115-119页。
[23]陈阳:《当“光环”不再:海归就业如何突出重围》,载《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第7期,第8-25页。
[24]袁岳:《新海归新能量新影响》,载《人民论坛》,2017年第3期,第30-32页。
[25]杨河清、陈怡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以中央“千人计划”为例》,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16期,第107-112页。
[26]Racicot, Bernadette M.|Ferry, Diane L. “The Impact of Motivational and Metacognitive Cultural Intelligence on the Study Abroad Exper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ssues, 2016 (1),pp:115-118.
[27]Li Xiaoguang. “Reflections After Returning from Studies Abroad: What Is Your Contribution?”,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1998 (2),pp:75-80.
[28]Maria R. Lowe,Reginald A. Byron,Susan Mennicke,Bernhard Schmidt-Hertha. “The Racialized Impact of Study Abroad on US Students’ Subsequent Interracial Interactions”,Educa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4(4),pp:100-105.
[29]Norma Huss,Sandra Schiller,Matthias Schmidt. “Working and Studying Abroad”,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3(6),pp: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