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陈慧。性别政治视阈下女性话语权建构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10(11):137-140。
[3]马秋枫。传播中女性话语的文化阐释[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0(3):11-14。
[4]张文鸯。 新媒体语境下女性媒介话语权的缺失、异化及建构[J]。新闻界,2014(2):29-32。
[5]褚旖旎, 邹煜。 性别与传播效果——解码女性传播者的传播优势[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6):142-143。
[6][15][18]苟世祥, 陈沁。 "她视角":后现代的女性话语——关于媒介和女性关系的一种阐释[J]。 时代文学月刊, 2006(2):78-80。
[7][11][12] 陶东风。文化记忆:研究札记[EB/OL]。[2016-03-25]
[8][10][13]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 21(1):41-48。
[9][29]张宝砚。 电视唤起文化记忆——从《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探析电视文化传播策略[J]。 现代视听, 2012(8)。
[16][17][20][23]耐木。 生态女性zhuyi研究——从女性zhuyi到生态女性zhuyi[D]。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19]龙信。 柴静 穹顶之下,母亲骄傲[J]。BLOOM LADY, 2015(6):36-39。
[21][22]景秀明, 郭泰。 《穹顶之下》叙事者身份的设置策略[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6(1):76-80。
[25]朱晓彤, 郑惠。 试议柴静《穹顶之下》的传播技巧[J]。 新闻世界, 2015(8):315-316。
[26]李娜。争议中的《穹顶之下》:“新媒体”混战“旧道德”[J]。 上海采风, 2015(4):28-32。
[27]汪梦。 网络空间的记忆与遗忘权[J]。 当代传播, 2014(5)。
[28]雨彤。 网络叙事: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化记忆[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2010(7):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