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文天祥爱国行为的歌颂与赞美。汪元量集中关于文天祥的诗仅有五首,其中一首写德祐二年文天祥议和失败被拘后逃脱的事,诗题为《文山丞相丙子自京口脱去变姓名作清江刘洙今日相对得非梦耶》,其诗云:“昔年变姓走淮滨,虎豹从横独怆神。青海茫茫迷故国,黄尘黯黯泣孤臣。魏雎张禄梦中梦,越蠡陶朱身后身。今日相看论往事,刘洙元是姓文人。”当元军快要兵临临安城下时,文天祥毅然决然起兵勤王。到达临安之际,奉命去元营中议和,却被元军扣留,后来历经艰难险阻,才化名为刘洙逃脱。这首诗用战国时期魏国范睢得罪宰相,更名张禄逃出,春秋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后以朱公归隐陶地的事情,来指称文天祥化名刘洙逃脱,同时张禄、范蠡最后都有了好的结果,也是汪元量对文天祥的美好祝愿。另有四首主要表露汪元量对文天祥一心为国,最终被囚禁于大都并壮烈殉国之事的赞美,如《读文山诗稿》:
一朝禽瘴海,孤影落穷荒。恨极心难雪,愁浓鬓易霜。燕荆歌易水,苏李泣河梁。读到艰难际,梅花铁石肠。论文网
“瘴海”就是广东省潮阳县的五坡山岭,因靠近海边多瘴气而得名,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正是在此被捕。而“孤影落穷荒”中,一个“孤”字正说明了文天祥献身于国的孤军奋战,事实上,自德祐二年(1276)年文天祥化名刘洙从元军逃脱后,他便至福州投奔流亡在外的端王,发誓光复。之后,他活动于“福州南剑州、汀州、漳州、梅州积蓄力量,然后收复江西,在仅剩赣州一城未下的情景下,后方兴国县却遭到元军攻击,损失惨重。他退回汀州一带,又相继屯兵广东永安、潮州一带[12](p19)”,但最终孤掌难鸣、寡不敌众,加上南宋王朝大势已去,终于在祥兴元年(1278)被张洪范抓捕。次年文天祥被押至崖山海涯,面对张洪范逼迫他劝降爱国将领张世杰,他誓死不从,并留下了千古流芳的《过零丁洋》,其气节正像为国刺秦、易水而歌的荆轲,正像去国而心怀故国的苏武、李陵一样,如“梅花”般高洁,如“铁石”般坚定。这样的气节令张洪范惊叹,将他押至大都,欲为忽必烈所用。
至元十八年,文天祥被押至大都,汪元量“儿次三番独自去探视他[13](p76)”,作《妾薄命呈文山道人》中有:“誓以守贞洁,与君生死同。君当立高节,杀身以为忠。岂无春秋笔,为君纪其公。”以常用来表明生离死别之类的乐府辞名“妾薄命”,来鼓励文天祥坚守自己的气节,守住自己爱国的贞洁,不要随随便便就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要有爱国将士该有的高风亮节。文天祥自己也在狱中作《集杜诗和韵》,诗中云:“丈夫誓许国,人马皆自雄……再光兴中业,何人第一功”,誓死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自己所热爱的国家,真是感天动地,气贯如虹,就连元朝权臣王积翁都说:“南人无如天祥者。[14](p12679)”,忽必烈也曾“与宰相议释之[15](p12679)。”
文天祥于1282年在大都柴桑杀身成仁,汪元量悲痛不已,作《浮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其中有言:“我公就义何从容,名垂竹帛生英雄……忠肝义胆不可状,要与人家留好样。”对文天祥高度赞扬!时隔多年,汪元量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对文天祥缅怀不已,作《文山道人事毕壬午腊月初九日》:“一剑固知公所欠,要留青史与人看。”表明文天祥必将名垂青史。汪元量对文天祥忠肝义胆、誓死为国精神的赞扬可想而知。
(三) 如实记录宫女乱世中的生活状态。当元世祖忽必烈勒令三宫北上之时,汪元量也在随行之列。由于三宫的队伍中除了太皇太后谢道清、王昭仪等宫廷上层阶级外,其余大多是宫女,因而自然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会受到汪元量的关注。其次,汪元量本来作为一名宫廷琴师,也是宫廷的服务人员,因而与宫女较为亲近,这也是他格外关注宫女的原因。分析汪元量的诗,描写宫女的主要有以下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