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江敏(2009)《对外汉语中的“是”字句及偏误分析---针对母语背景为俄语留学生》在俄汉两种语言对比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潜显理论考察分析出母语为俄语的留学生习得“是”字句语法偏误的原因,并且给出了以俄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是”字句的建议;杨晶淑(2007)《与“是”字相关的句式的研究与教学》从认知语法理论的角度,对汉语中与“是”相关的句式进行了分析,试图对不同类别的“是”字相关句式给予统一解释,并通过汉韩两种语言的对比,得出“是”字结构与韩语对译形式在两种语言中有不同表现,两者不完全对应,而韩国学习者在使用时常常将其一一对应,这是韩国人习得“是”字句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刘丽宁(2003)选取了八种“是”字句式,以东南亚,日本及韩国等地的学习者为调查对象,在对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这八种“是”字句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偏误分析及习得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和对策。这些都对本文偏误方面的分析有一定的指导。
目前汉语对偏误的研究很多,对汉语作为第一语言中“是”字句的本体研究也很多,但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而且,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是”字句偏误与习得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由于“是”字句看似简单,首先在心理上会产生不重视的感觉,而实际上“是”字句其中的句式繁杂、功能众多,分类方法多样,分类界限不明确等都给“是”字句的运用带来了很多问题。以上“是”字句的研究,对本文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会结合专门针对留学生的汉语语法偏误研究,进一步对对外汉语实际教学中“是”字句进行探讨。
二、“是”字句的偏误研究
本文从北京师范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选取“是”字句1427句,对外国学习者学习的偏误情况进行分析。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p191)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偏误分析能使研究者了解到学习者学习一种语言的程度,也是学习者赖以发现目的与使用规则的工具。因此偏误分析在汉语推广中显得尤为重要。鲁健骥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中分析了外国学生学习韩语时,在语法上的偏误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①误加偏误②遗漏偏误③误代偏误④错序偏误。周小兵等为上面的分类又进行了补充,增加了一类⑤杂糅偏误。本文正是基于这五种类型对“是”字句进行了偏误分析。
2.1 “是”字句中误加偏误
误加偏误多发生在一些语法形式上,在通常情况下这些语法形式可以或者必须使用某个成分,但当这些形式发生了某种变化时,又一定不能使用这个成分。在这种情况下,外国学习者常常会出现误加“是”或者误加其他成分的现象。
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共检索出“是”字句的误加偏误258例,占全部偏误的18.08%,是偏误率比较高的一类。“是”字句的误加分为两类,一是误加“是”,二是误加其他成分。
2.1.1 误加“是”
误加“是”的病句有209例,占误加偏误的81.0%。其中,“是”后面是名词性成分的有10例,如例(1)和(2),占误加“是”偏误的4.8%;“是”后面是谓词性成分的有199例,占误加“是”偏误的95.2%,其中,形容词做谓语11例,如例(3)和(4),状中结构做谓语101例,如例(5)和(6);动宾结构做谓语48例,如例(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