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伴。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3](P8)
这首小词写得自然真切,通过“纤月”“黄昏”“庭院”几个简单的意象组合,描画了黄昏时分月亮刚刚升起,昏黄的月色中庭院深深,朴实的昔日之景为下文抒情作了极好的铺陈,词人相思彷徨也唯有月牙知道。
又有“容若小词,直追后主”,李煜在词创作的语言上也注重口语化和本色化,其用白描手法来营造月意象,使月下情感更加清彻明朗。例如他前期的作品《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2](P34)
这本是一首描写与小周后幽会的情景,但全词在语言上平白如画,采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朦胧月色正是这朴实自然的表达中的最好点缀,无需过多的描写就能体验到月影下两人赴约的欣喜。后期词在借月抒怀是更是不加修饰地将自己的愁、恨、哀、思表达地淋漓尽致。“晚凉天净月华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等,这些看似寻常的词句字字珠玑,不加修饰而月色分明,将无限哀思、物是人非的怅叹全都注入到一轮明月中。
但是,李煜擅长用白面刻画人物形象,将画面描绘得生动活泼、具体可感,月在人物活动的场景中也注入了主人公的心请;而纳兰在使用白描手法时惯用意象的组合,把每一个简单的意象通过巧妙的构思联系起来,组成一幅唯美雅致的画面,使人赏心悦目。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二)烘托渲染
月,首先是自然物象,但放在诗词中常常起到渲染气氛烘托感情的作用,李煜《喜迁莺》有“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这首小词抒写对钟爱的美人别后思念的情怀。“晓月”点明时间是拂晓,似是信笔而作,而“坠”“微”二字却写出了月和云的动态变化,自然之景渐渐消失,只有自己相思难眠,无限绵邈的离愁不绝,暗示了分隔两地的孤独,之后的雁声愈来愈远,只留自己独身一人,更显出梦回人沓的失落感和空虚感。通过惺忪的晓月、慢慢消失的云,烘托渲染了月夜静谧的氛围,传达了自己远在他方音信难凭的相思相望之情。还有《谢新恩》:
樱花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缺十二字)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2](P63)
樱花、春困、秋千、斜月绘制出一派春暮归尽的艺术氛围,暗示了对春之迟暮的惋惜,虽然是首残词,但斜月之下事物衰败的景象依旧清晰可见,“漏暗”一词又可见月光的稀疏暗淡,渲染了词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国势的衰败和自己的缕缕忧愁。
渲染烘托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李煜与纳兰性德也都不约而同地使用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为月意象进行艺术营造,使月意象在词中为抒发情感营造出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李煜用“晓月”“斜月”渲染出的是一种宁静的氛围,但是纳兰见此明月不得不想到已故的卢氏,于是他的作品中的月更多的是营造了低徊缠绵、哀婉凄切的心境。《浣溪沙》里有“凤髻抛残秋草生,高梧湿月冷无声,当时七夕记深盟”,词中的“秋草”“高梧”“湿月”几个物象无不为其抒发亡思烘托着冷寂清寥的氛围,湿月之下照着高高的梧桐树,更显幽寂凄凉而无人话说的悲寂。“朦胧寒月影微黄,情更薄于寒月”一句,两次用到寒月,词人由于再也寻不到对方的音讯而把怨气似乎撒到了月亮身上,寒月悲凄,这与纳兰此时的怨愁情绪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