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谏逐客书》,显才保身
李斯拜为客卿的时候,韩国一个名为郑国的人想要以帮助秦国兴修水利为由,伺机到秦国境内进行间谍活动,有王公贵族向秦王谏言:“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1]秦王听后,为了不让此类间谍活动得逞而听取建议逐客,而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不甘心就此般离开,在即将被驱逐出秦国之时写下了闻名后世的《谏逐客书》,书中提出著名了“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1]的著名论句。对泰山之大,河海之深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是因为两者都不以物小而不纳,以此来劝谏秦王在统一大业的过程中,应该集思广益,广闻博纳,而不是因噎废食,只是因为有间谍客卿的存在就拒绝所有的他国人才。秦王看后方才意识到逐客令的不妥,于是取消了逐客令。李斯的《谏逐客书》不仅体现了他高超的公文写作水平,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而且展示了李斯作为一个秘书对上属的不当决策进行提醒纠正的辅助职能。而《谏逐客书》一书,在我国古代的公文作品中亦称得上上乘之作。
(三)点到即止,大智若愚
李斯在知晓了吕不韦的与太后之间的阴私之后,又察觉到吕不韦日益厌烦赵姬,便不动声色地向吕不韦提点嫪毐此人对于他的利用价值。吕不为认为可以暂时解决赵姬这个麻烦,便琢磨着打算向李斯公开他与赵姬的关系,并且想要让李斯为他处理好这件事。此时的李斯并没有被吕不韦的信任而冲昏了头脑,便急切的想要凭借此事得到吕不韦的重用,而后可以在官场中大施拳脚,而是极具一个政治家的敏感,他想到地位越高的人越是忌讳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知晓,更何况是吕不韦这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权者呢。要知道,能够保密的除了自己人,更好的却是死人。兔死狗烹的道理他焉能不明白,纵然如今是吕不韦自己想要将隐私告予他知晓,但一旦哪天吕不韦觉得自己无用或对他产生了威胁,自己唯一下场也只是被灭口而已。越是阴私之事,越是想要除之而后快。于是,李斯机智果断地打断了吕不韦接下来要说的话,不动声色间巧妙地让吕不韦另择人选,装出除了嫪毐此事,其余之事一概不知的样子来。
残酷的事实终是证明,李斯之前的料想并非是个人恶意的揣测,而是极富先见之明。吕不韦怕阴私暴露,最后选择杀掉为自己办理此事的干儿子,即便这干儿子之前受他的倚重。点到即止,大智若愚在李斯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之前给吕不韦的建议已经有利于自己的前途,然而他并没有因为一直的不得志便不顾一切地抢抓机遇,点到即止,舍弃了一次快速飞黄腾达的机会,保住的却是自己的生命。文献综述
(四)远见卓识,明智抉择
李斯作为历史上名留青史的人物之一,他具有着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的远见卓识以及秘书人员敏锐的观察力。最直接有力的体现是:当李斯身处微末,并未得到秦始皇青眼相待,并未受重用的时候,并没有为了身份地位急不可耐地参加到吕不韦和嫪毐恶斗中。适时吕不韦和嫪毐的恶斗激烈,他们都需要如李斯这般具有才智与心计的人为自己出谋划策,以方便夺取权利的果实。而李斯在吕不韦的丞相府做舍人之时,与吕不韦与嫪毐都有相交且都颇具渊源,吕不韦的知遇,与嫪毐的相识。这两方,他投向任意一方阵营,荣华皆会是享用不尽的。但是,李斯却没有选择二者之中的任何一方,而是极具慧眼地认定秦王才是他的皈依所向,只有跟随秦王才能体现自身最高的价值。吕不韦和嫪毐虽有一时之势,但名不正言不顺,太过高调的争斗,必将败于年轻隐忍的秦王之手。于是,他积极投身秦王麾下,为秦王而谋划。历史给予李斯精准眼光的高度评价,那便是用事实证明他的正确,秦王赢得了政治的胜利,李斯也成就了赫赫功名。而这一切,便是因为他的远见卓识与果断明智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