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圣贤,其心亦只如此[10]。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11]

在陆子看来,心具有普遍性的品格。相对于时间概念而言的千百年前和千百年后,相对于空间概念而言的“四海”,这表明了心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存在,具有普遍特征和意义。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心的存在,而心也与普遍之理结合,在本质上无甚区别。 

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12]

这段话明确表明了心与理得普遍性品格,是“人皆有”的,是众人之心。这是继承了孟子的“人皆可以成尧舜”的观点,为个人道德完满提供了可能。

朱熹与陆九渊二人思想观点中的一切不同,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不同,这是他们二人思想观点的根本区别。他们思想观点的不同,都是建立在这二者的区别之上的。

三、 追求完满人格的认知方式

(一)。 朱子:支离事业

1。 铢分毫析

在朱熹看来,为学则应该遵循“铢分毫析”的方法论要求。朱子说:“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朱子认为,客观的事理本来就是相互“会通”的,而且书本上的道理也是都可以剖析的,因此,要“严密理会,铢分毫析。”后人将朱熹所提倡的读书法则概括为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而从道德伦理层面来理解,“铢分毫析”要求作为个体的人不但能够把握善,并且要将善,一丝不苟的落实到具体实践生活中。朱子的为学之方其实与“成人成圣”的儒家完满人格密不可分。在儒家学说中,一切最终要落实到成就人个体自身上面来,个体成就才是一切的终极目的。文献综述

2。 格物致知

在朱子看来,《大学》主要在“格物”二字。朱子云:“只是推及我所知,须要就那事物上理会。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得知?而今人也有推极其知者,却只泛泛然竭其心思,都不就事物上穷究。如此,则终无所止。”由此看来,所谓“格物致知”是由主体推及客体,将客观事物纳入认识范围。

朱子继承了程子关于“格物”的观点,训“格”为“至”。“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而至极也。”这就是要求从具体的现象中体察普遍的理。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有理,而万理又归于一理,通过对一事一物的探索体察,就能融会贯通,最终达到至善的一理。就认知方式而言,朱子肯定了归纳总结可以获得由特殊到一般的真理的可能性。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二)。 陆子:易简工夫

1。 发明本心 

发明本心,在陆子这里须是要明“本心”之善性。他说:“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才是。”[13]这就是所谓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由此可见,在陆子看来,“本心”与私欲是对立的。“剥落”一分私欲,就会有一分清明;在此基础上,又要清除各种意见。待到“私欲”和意见全部“剥落”的干干净净之时,便是本心“清明”之日。

上一篇:《诗经》“四始”浅论
下一篇:本色语文的理性回归

科學追求的并不湜真理【1755字】

论章回小说中的人格悲剧【2936字】

周易时”位”观与中华人...

周易时”位”观与中华人格【7821字】

杜甫早年漫游生活对其多...

浅谈如何塑造企业秘书工作者的人格魅力

从张岱小品文探其人格魅力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安康汉江网讯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