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理论Summers 和 Sweeney(1998)通过对一些财务造假案件的内部交易进行实证类分析,做出内部交易通常伴随着财务造假发生的结论。Beneish(1999)提出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财务造假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动机之一。63493
刘立国和杜莹(2003)的研究结果指出,公司法人股比例越小、执行董事所占比例越低、内部监督制度越不完善、监事会管理越不得当的公司,更有可能出现财务造假。黄世忠(2007)从地方政府因素上着手,提出很多上市公司会借助地方政府的支持来完成利润调节等造假行为。
根据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总结出以下几点。公司财务造假可以从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两个方面分析,内部原因主要包括动机和压力、机会、态度和借口三种。(1)动机和压力。当管理层需要达到财务指标就能够获得相当可观的利益之际,就有可能存在进行财务造假的动机。同时,压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当认为管理层承受了巨大压力的时候,也有可能被迫财务造假。(2)机会。不完善的监管和内部控制机制也是导致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如果内部控制出现重大缺陷为公司员工财务造假提供了良好的机会。(3)态度和借口。在财务造假发生之后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也容易发生财务造假。外部原因指整个经济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1)社会整体风气。社会风气如果不严重斥责财务造假行为便会助长造假的不正之风,是导致财务造假增加的重要因素。(2)社会监管的力度。监管力度大的情况下可以减少财务造假人员的侥幸心理,论文网减少财务造假的案例数量,甚至不需要实际查明造假案例,严格的监管制度本身就是对造假者的威慑。
财务造假手段研究
Besaley 等(1999)提出典财务造假手段包含虚增收入,高估公司资产。COSO 报告提出,借助高估收入来提高营业收入,在信息披露之际采用不合适的披露方法,隐瞒重要事实是企业财务造假最为惯用的手段。
吴道永(2008)在研究财务造假手段时提出,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很多公司利用新准则的漏洞进行利润调节,方式更是各式各样,比如借助关联方达成公允股权的无偿赠与的目的、通过捐赠利得来调节收益、企业监管者只在乎净利润及净资产收益率但是没有权衡企业核心利润创造力及现金流动性等等。丁飞(2010)指出,近几年不少上市公司在财报附注中通过隐瞒交易事项、对重大事项不予披露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影响广大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