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对于股民交易行为的研究。高建宁等(2004)利用某证券营业部7894位个人证券投资者在1998年7月至2001年11月时段内的交易数据,采用事件分析法对重大政策对股民交易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策对投资者的交易频率有显著的影响,直接影响投资者交投的活跃及入市的意愿,投资者对于政策存在“政策依赖性偏差”,因此在政策的调控上应更注重艺术性,避免对投资者行为造成过度震荡;梁云芸(2008)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庭资产的合理配置及正确的理财方式,成为人们投资过程中日益关注的问题。文章提出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人们的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让更多的资金从储蓄中分流得到合理的投资。并从投资者自身的因素出发,积极宣传正确的投资理财方式,加强投资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是解决问题的根本[17];蒋航程等(2009)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多次波动,每次均引发了有关资本市场的“泡沫”的争辩。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尤其是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正在被用来解释投机泡沫的演变过程,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18];吴健鹏(2009)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目前我国证券投资者的心理行为特征的最新资料,对我国证券投资者的认知偏差、非理性偏好和决策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19];李玉清(2010)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进行的心理学实验发现,在面对风险性选择时,被试者具有相似的认知偏差,即存在明显的过度自信、不确定性厌恶心理、损失厌恶心理和锚定心理等。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个体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也存在着同国外研究中发现的类似心理偏差[20]。
综上所述可知,国外学者注重理论与实证的同步研究,不断追求理论完善和实证检验;国内学者重点集中于对我国股市存在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寻找规律,侧重点各有不同,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