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第一次出现坦克以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升级,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的斗争越演越烈,坦克每一次的发展,都会使反坦克武器做出相应地改变和发展[ ]。

一些反坦克武器的变化兴衰,在矛与盾的长期搏斗中,得以反映:有的武器曾经在战争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例如第二次大战中曾出现的无坐力炮,在战后及五十年代曾振兴一时,但随着反坦克导弹及反坦克火箭筒的迅速发展,加之无坐力炮本身就存在构造原理上的缺陷,例如发射药能效比过低,所以,现在,这种纯无坐力炮已是江河日下。但是,在1961年,苏联装备的ПГ-7开创先河,率先将无坐力炮和火箭筒的优点结合起来,使用无坐力炮来发射火箭弹,这样减轻了炮重,又使射程增加了。这才使得这种轻型无坐力炮,也就是西方国家称其谓轻型反坦克武器,焕发新的活力[ ]。

引信,作为反坦克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装备和发展,始终将武器系统的效能和弹药威力发挥到最大限度为最终目的,伴随着装甲目标以及战场战术的不断变化同时也提高与完善自身的性能。

机械引信配用于初期破甲弹时,已出现弹底惯性引信和弹头瞬发引信。如德国在二次大战中使用的AZ·38型弹头起爆引信,该引信配用于75 mm加农炮及105 mm榴弹炮的空心装药破甲弹,弹底引信配用于枪榴破甲弹。除此以外还有AZ·5057弹头引信和Bd·513弹底引信,将其同时配用于37 mm口径反坦克炮的超口径破甲迫击炮弹,以此种方法保证炮弹落地或者弹头引信失效的情况下仍可以爆炸。分析德国早期的这些引信的结构特点及其改进过程,不难看出,破甲弹引信的瞬发性要求和低灵敏度性能在当时已引起注意。瞬发度太低是机械引信的主要弱点,针刺式着发引信一般停留在几百微秒至毫秒,而以弹底惯性引信作用时间最长。后来出现了变形雷管(或火帽)碰炸式机械引信,瞬发度有了显著提高,但也难于把引信的作用时间缩短到100 μs乃至50 μs以下。当前针刺式机械引信主要用于着速很低的破甲子弹上,而变形雷管碰炸式引信,目前国外也还有个别用的,如瑞典84,苏П3-42[ ]。74276

美国在1950~1953年期间,首先研制出新型的M509压电引信,使破甲弹引信的瞬发度一下子提高到50 μs以下,此外,压电引信通过导线连接方式,很容易实现空心装药的弹底起爆,故它的出现是破甲弹引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M509主要配用于速度较高的破甲弹,若用于低速破甲弹时,炮口保险距离显得太短,而且引信的落地发火性很差。为此,1955~1958年由哈里·戴蒙德研究所在M509基础上把转子回转角度由90°增加到270°,使静态保险时间由9 ms增加到18 ms~25 ms,井增设了惯性着发落地发火机构,即构成M530压电引信。但是,该引信只能用于飞行阻力不大于20g的中、低速破甲弹,而且用于90 mm M371低速破甲弹时,仍不能满足炮口保险不小于30 ft的战技要求。为了克服上述两种压电引信的不足之处,1959年哈里· 戴蒙德研究所又继续在M530引信的基础上发展T278E8引信,希望新引信能通用于76 mm~120 mm口径的所有反坦克破甲弹系列。该引信主要改进的地方是增加了钟表延期解除保险机构。当时美国人试验了5种机械式延期解除保险机构,遇到了不少麻烦,最终还是采用了由戴蒙德研究所委托柴尼斯无线电公司设计的一种所谓柴尼斯机构,即今天通称的无返回力矩钟表机构。该机构静态作用时间40 ms~65 ms,满足了M371破甲弹炮口保险距离要求。然而射击试验表明,当弹丸飞行阻力大于25g时,引信的解除保险时间很不稳定,甚至不能解除保险,故它也只能用于飞行阻力不大于20g的破甲榴弹,1963年该引信被正式命名为标谁型号M530A1。六十年代初美国又为M72单兵火箭弹研制出M412压电引信。美国花费了十余年时间研制出的这几种引信,基本上满足了美国五十、六十年代反坦克破甲弹装备系列要求,性能比较完善,尤其M530A1和M412代表了美国六十年代初期的水平。美国六十年代末期又研制出了M539E4膛内压电电容引信,配用于152 mm多用途破甲弹。[6]

上一篇: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及其流量调节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下一篇:黄疸光电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会议产业现状研究

会展场馆空间分布特征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区的三维可视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不同形貌SnO2纳米材料的光...

会展品牌塑造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安康汉江网讯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