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引信的出现,克服了机械引信瞬发度过低而导致破甲弹有利炸高大为减少的弊病,从而使破甲威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此,在六十年代以后,压电引信一跃而相继成为各国破甲弹的主装备引信,直到现在大约经历了三十年的漫长时期,也始终没有改变它在破甲弹引信中的主导地位。然而随西方的几个主要国家研制的第三代反坦克武器来看,论文网已经出现了一个令人注目的新动向,那就是随着现代装甲防护的强化,尤其是复合装甲的出现,压电引信将有可能被战斗部风帽带碰合开关的储能式电力引信所取代,这个趋势在美国表现得最为明朗。七十年代后,美国没有再花大力气继续发展压电引信,而是早在70 年代初期就着手为发展贮能式电力引信进行技术贮备,美国的这个转折,正是为适应预期中的装甲防护的强化而作的技术准备[ ]。
第一代反坦克导弹采用目视瞄准、目视跟踪、手动有线传输指令制导方式。为了与射手的反应能力相适应,导弹的飞行速度都比较低,通常为80 m/s~120 m/s。因此,这类导弹的命中率较低[ ]。六十年代后,为了克服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缺点,研制出目视瞄准、自动跟踪、有线传输指令制导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相比,这类导弹有较大的飞行速度,操作简便,命中率较高。七十年代,人们开始研制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以进一步减轻射手的负担和提高导弹的射击精度。导弹采用的制导方式有激光半主动寻的制导、激光驾束制导、电视制导、红外自动寻的制导等[ - ]。
国外典型反坦克引信
与其他引信相比,反坦克用引信有着特殊的要求。在碰击目标时破甲弹要求引信能“一触即发”,也即是要求引信的瞬发度要高;然而穿甲弹要求引信在贯穿装甲后起作用,也即是要求引信有一定延期作用,除此以外,随装甲的厚度和机械强度改变延期时间可以自动进行调整;碎甲弹则是要求引信在碰击目标后,能够在装药具有最有利的堆积时候起爆。
由上述可知,如果武器对装甲目标破坏的作用原理是不同的,那么其对引信提出的要求也是不相同。根据参考文献[ - ],整理出以下典型反坦克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