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进展国外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以追溯到15到17世纪,莫斯科地区将农用地分为好、中、坏三级。20世纪中叶,前苏联将农用地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级、土地亚级、土地种四级[2]。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相关专家看待土地便用到了综合的观点。1933年美国研究出了斯托利指数和康奈尔系统[9]。20世纪60年代,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土壤保持局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关于土地评价的系统——土地潜力分类系统。20世纪70年代,FAO联手荷兰的瓦赫宁根农业大学与国际土地改良研究所共同颁布《土地评价纲要》[11][12]。1969年,英国的比尔与麦克内提出土地潜力分类系统[10]。20世纪80年代以来,Arc/Info软件的发展,ArcGIS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农用地适宜性评价。76914
2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要远远早于国外。《禹贡》一书就对该研究有所记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加大了农用地适宜性分析的力度,尤其是近些年,为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缓和人地矛盾,我国开始将地理信息系统引入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使得农用地适宜性分析更加便捷准确。论文网
自1980年以来,我国土地适宜性研究进入全新阶段。等权累加法、加权累加法在研究初期被广泛应用[14][15]。此后,王令超将加权求和模型推广到农用地自身的经济价值的评价中。秦明周把内梅罗评价模型应用到土地适宜性评价中[16]。刘彦随用面积加权模型研究土地适宜性[17]。陈健飞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成功运用了三种方法:一是模糊综合评判法,二是经验指数和法,三是极限条件法[18]。全斌将模糊技术全面系统的运用到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去[19]。我国对农用地适宜性研究的步伐还在加速前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