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26
附录 26
致谢 28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移动音乐应用研究背景
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2G、3G、4G到如今的4G+时代,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用户的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移动设备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正深刻影响着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人人必需的“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形成。[1]《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另外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上网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互联网塑造的生活形态正在进一步加强。[2]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音乐产业的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音乐市场日渐繁荣。每一次音乐载体的演变,都带来人们听音乐方式的改变。20世纪40-70年代为“黑胶时代”;20世纪80年代为“卡带时代”,便携式随声听使得磁带音乐风靡全球;[3]20世纪90年代为“CD时代”,到如今CD仍旧是音乐发行的重要载体;而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互联网推动着音乐产业格局变革,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音乐类应用的多样化和无线音乐设备的产生,我们进入了“数字音乐时代”。移动音乐应用发展日趋繁荣。
在新的机遇和市场的冲击下,互联网大佬也都大规模布局移动音乐市场,使得整个市场格局呈现出新生势力和老牌PC端音乐品牌的碰撞。目前,整个市场已经形成以BAT、A8、酷狗+酷我、网易和三大运营商等旗下移动音乐应用为主的竞争格局。移动音乐应用的市场格局也日趋稳定,各大企业间的竞争也从开始的吸引用户阶段到现在通过版权争取的抢用户阶段。恶性的竞争使得移动音乐应用的基础功能日趋同质化,用户体验差,用户粘性差以及用户口碑差等一直阻碍着移动音乐市场的发展。因此,移动音乐应用亟待寻求发张的突破口。
1。1。2 音乐社交研究背景
“音乐社交”就是把“音乐”和“社交”网络相结合的产物,这个理念早在十多年前就被提出,音乐不但可以用于欣赏享受,更可以作为人们交流的一种媒介,甚至成为社交的一种工具。P2P开山鼻祖Napster最早提出了在互联网上,音乐具有社交潜力。然而在互联网上真正使这个理念生根的是MySpace。他首次将“音乐社交”的理念与自己的产品结合,MySpace从一个单纯的社交网站走向了音乐与社交相结合的音乐网站,巨大的流量使得“音乐社交”这一理论迅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很多服务开始试水这种新的音乐社交模式,包括像Last。fm,Ping,Turntable。FM,Spotify,Rdio等都走上了寻求“音乐社交”的道路,通过连接音乐与社交软件,使用者可以将自己的音乐体验分享给同伴,与此同时,也可以与具有相同音乐喜好的人建立起联系。虽然Ping等“音乐社交”的试水以失败告终,然而像Spotify,Rdio等社交音乐软件取得重大的成功也向我们显明,“音乐社交”大有可为。为了给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音乐体验,这类新型的社交音乐软件在提供音乐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用户对音乐创造力的挖掘,强调草根也能进行音乐原创的理念,让我们去开发更多原来的音乐软件里不曾听到的原创音乐。“音乐社交”或许是打击盗版音乐的另外一条出路,当打击盗版音乐迫使用户购买正版音乐行不通的时候,为何不试一下提供差异化服务吸引用户来支持正版音乐应用,而在众多的差异化服务中,“音乐社交”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