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A因在医院经受身心折磨,出院后又因康复运动致身体疼痛而不愿做任何康复运动,不仅削弱新陈代谢,也不利于恢复肢体功能。
患者B完全忽略病人自身的承受能力,认为出院即病好。“闲不住”不仅给身体增加负担,也不利于康复。
2. 乳腺癌患者易产生负面情绪
乳腺癌患者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负面情绪表现,情绪变化较大。
(1)诊断结果出来时,患者及家人的主要情绪是恐惧。
诊断结果出来时,患者及家人会因说法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医生诊断为肿瘤,患者或其家人会由极度紧张转为稍微放松;医生诊断是乳腺癌,患者或家人会面部紧绷,瞳孔聚焦,精神几乎处于游离状态,濒临崩溃、绝望。
(2)知晓结果到接受手术阶段,焦虑是其主要情绪。
患者A知晓结果到接受手术阶段,会很焦虑烦躁,如:“治病简直是烧钱,孩子还得上学!”“我做了手术能彻底好吗?”“这病容易复发,我治它有啥用?”“咋就得了这病?”……日有所思,精神过度紧张导致失眠而陷入恶性循环。
(3)手术治疗后或化放疗期,生理上的痛苦折磨使患者的心理更加脆弱、敏感、易怒。
患者时常向陪护发脾气,或因他人一句话而哭泣等。这些非理性情绪表现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病人群体中,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也是发泄。
(4)康复治疗期,自卑占据主导地位。
因女性特征的缺陷而自卑。坐公交车时,下意识遮挡切除乳房的部位,即使戴着义乳;试穿衣服时,只在试衣间里看效果,不会出来。
患者会逐渐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挫败、失落感。如:拎不动湿的大衣、毛衣、羽绒服等大件衣物;无体力锄草翻土掰玉米等。患者的家庭地位、话语权因此而发生变化。
3. 乳腺癌患者易形成认知偏差
(1)谈“癌”色变。患者及家属听到癌症一词会对其产生本能恐惧;看到亲友、病友、明星如姚贝娜等因此病过世,认为是不治之症;担心复发,遗传给孩子等。
(2)饮食禁忌泛滥。患者因化放疗作用,体质上有些变化,会对一些食物产生排斥反应。因此,时常提醒陪护家属诸多饮食禁忌,如:海鲜不能吃,牛奶不能喝,闻到鸡蛋儿就想吐等。甚至,认为患病皆因以前饮食不健康,逢人提醒病从口入。
(3)出院代表病好。笔者在河南肿瘤医院和登封市中医院对30个农村女性乳癌患者是否进行康复运动调查,发现她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出院后的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不进行日常护理及康复运动的危险性(复发或转移速度加快)。总结观点如下:①做家务即运动;②无法忍受康复运动带来的生理疼痛;③个人喜好问题;④做自己的营养师;⑤学会享受生活。
(4)过度、盲目依赖精神寄托。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当患者病情到了治疗只为减缓痛苦、延续生命的地步,会寻找精神寄托如佛教、基督教等。佛教徒每逢初一、十五烧香拜佛,奔波在寺庙之间;基督信徒认为上帝会拯救她们,痛苦是上帝惩罚亦是救赎。一位患者在身体浮肿,腹积水,恶心呕吐,进食、排泄困难等多种病症出现时,其家属服从患者意愿在家里烧香拜佛,请来“佛教徒”做法。
笔者认为,患者可以有自己的精神信仰或寄托,但它只是精神支撑,对治疗疾病作用微弱。过度、盲目依赖精神寄托会导致盲目迷信,对科学产生怀疑和医学治疗产生排斥导致病情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