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生活化。思品课不是一门脱离生活的课程,而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教师在课程讲授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的第一框《同学 朋友》中,笔者在新课讲授时引导学生在课上完成人际关系数轮图。这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挑选出自己的知心朋友、较好的朋友以及一般同学或熟人,很好地做到了课堂内容与个人生活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活动并获得一定思考感悟。文献综述
课程思维化。《思想品德》教材贯穿思维活动,注重形成概念、观点、结论的过程,鼓励学生感悟和思考。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中,笔者在课程讲授时给出一个案例,让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一支探险队在荒漠中艰难跋涉,当大家还剩下三分之一的路程需要前进时,每个人的水袋都已经空了,大家口干舌燥。这时,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我这里还剩下一壶水,但是大伙儿在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队长的水壶在队员们的手中传递着,那沉甸甸的感觉,令每个队员们的脸上又出现一丝希望的微笑。终于,他们走出了沙漠。大家喜极而泣。这时,队长用颤抖的手拧开那支撑着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壶,缓缓流出来的,却是一堆沙子。看完这个案例之后,学生在课堂上需要讨论两个问题: 1、水是虚构的,但目标是实在的。当人们认定了这个目标,会产生怎样的信念?2、为什么说信念能够产生出神奇的力量,创造出人间奇迹?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信念这一名词,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思考感悟和问题的讨论交流,更充分地认识到抽象的信念能够产生神奇的力量,创造出人间奇迹。
课程综合化。《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在同一册教材中,既有心理、品德的内容,也有法律方面的内容;在同一篇课文中,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需要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角度去探讨。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一课中,教材为讲诉沉迷电子游戏的危害,分别从心理、生理、道德、学习、法律等多方面来加以说明。
新课程改革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思品学科也渐渐完成了由过去纯粹的说教到现今师生之间平等交往、共同探究的华丽转身。在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磨合下,思品学科知识特点日益完善,它的情境化、生活化、思维化、综合化的学科知识特点充分体现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师生之间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支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有效建构的学生个体因素
从学生角度出发,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学习意志这几种因素都支撑着“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得以有效建构,笔者从实践调查中对这几个学生个体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究。
1、兴趣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影响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能够激起学生求学的欲望,使之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感到愉快;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脱离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并感到愉快时,他才能把所有的心理活动指向于学习,使人的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能否让学生产生兴趣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想要去学。实践证明,凡是对思想品德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上总会比其他同学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在期中、期末也往往获得更为优异的成绩,进而更增强了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形成了良性循环;反之,对思想品德不感兴趣的学生,则视思想品德学习为一种苦差事,上思想品德就不认真听讲,成绩自然就差,陷入恶性循环,最后对思想品德学习完全失去信心。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