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法观念与法治思想
自古以来,汉文化尤为讲究宗法观念和法治思想,既能体现神权又能体现出人权的血缘、宗族制度被称之为宗法制度。尤其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历时突出地表现为父方和母方的亲眷不是用同一个称谓语称呼,而是要遵循“内外分明”的原则,如祖父、外祖父、祖母、外祖母、孙子、外孙、孙女、外孙女等称谓都可体现这一观念。尤其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这种“内外分明”观念更是根深蒂固。
西方则不同,虽然也经历了封建社会,但时间颇短,在中世纪后便进人了资本主义社会,他们崇尚法制思想,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我意识强烈、倡导和追求个人自由。比如西方家庭中的子孙成年之后便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以追求自由,对宗族与外族区分的意识就没有汉民族如此强烈。
(二)社会制度与价值取向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深受儒家“礼”教的影响,注重人们地位的“尊卑有序”,强调以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制度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尊重和崇尚权威。汉民族在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之后,更是注重秩序,由此培养了汉民族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个人都希望把自己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
西方文化是犹太教和希腊哲学的融合,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个体灵魂的观念意识,由此造就了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取向,注重以自我为中心。例如西方社会中晚辈对长辈可以直呼其名,以此显示平等、亲切。,这种情况在中国社会是不大可能出现的语用现象。
(三)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刻的等级观念,尤为看重“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这种观念在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从称母亲的兄妹的子女为表兄妹、表姐弟,而称父亲的兄弟的子女为堂兄妹、堂姐弟;把母方的亲戚归为外宗族,父方的亲戚归为宗族等语言现象可以看出,汉语亲属称谓语尤为看重“男尊女卑”的传统。
英语亲属称谓语中对堂亲表亲皆用cousin一词称呼,既没有男女之别,也没有亲疏远近之分;同时,汉语亲属称谓语对宗族与外宗族也有严格区分,而英语中却无此区分,只用grand一词来表示。
在西方,由于受到神学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造成了西方人尤为注重平等、特为崇尚个人独立,子女与父母、长辈与晚辈、学生与老师、上级与下级皆为平等关系,特别是交际双方面对面交流时,常常直呼对方的名字以表达自己想要建立双方是平等关系的愿望。
优尔、汉英称谓语的差异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一)汉英称谓语与第二语言教学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9]例如一个儿童出生之后首先接触并获得是汉语,那汉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指的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当然有的人还会学习和使用第三、第四、第五种乃至更多种语言,但是由于学习更多种语言的规律跟学习第二语言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一般不会进行细分,而统称为第二语言。[9]例如一个人在习得汉语这一第一语言之后,又学习和使用了英语、法语,那法语和英语就是这个人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教学(first language teaching)指的是儿童在学习第一语言之后有意识地继续学习第一语言而在学校里进行的正规的课堂教学活动。[9]例如中国很多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并习得了汉语,到了入学年龄后,他们还会在学校接受正规的课堂教学,比如学校一般开设的语文课。与第一语言教学相对,第二语言教学(secon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对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人所进行的其他语言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通常是在学校环境里所进行的正规的教学活动。[9]比如中国的学生在习得汉语这一第一语言之后,通常还会在学校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这时的英语教学就是第二语言教学。 对比分析法汉英称谓语的对比分析(5):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