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互动教学的研究以定量研究出众,研究者注重模型的建立与数据的分析。比较著名的有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CLASS模型[1]、Leary模型和QTI量表[2]。
其中,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研究了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FIAS,运用一套编码系统,使观察者准确地了解到课堂中教师、学生和师生交互的行为情形, FIAS包括三部分;关于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关于课堂互动行为的观察记录标准;关于课堂互动行为的观察结果分析[3]。89577
同时也不乏定性研究,有学者从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等方面为课堂互动架设了理论支撑,也有研究男女生性别差异等。有学者(Ashley)根据教师、学生、知识三个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把师生的互动类型分为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知识中心 ,有学者(Lippit, R&White 。R。K)运用群里动力学理论研究教师的领导方式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将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方式分为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4],这些是分类研究的范例。
2.日本对教学互动的研究
日本小学以探究性导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框架是以学生的参与度为核心来构建的,在强调自主学习、集体思维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由探讨[5]。如在课堂教学评价比较中,理科教学评价学生层面的评价指向有:高涨的参与度、畅所欲言的小组学习、自由实验的独创性与多样性、实验技能和观察技能的熟练、谙熟学习方式、深刻的推理、类推能力、乐此不疲的学习、学生自发的班级讨论、自由探讨的班级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作出的总结;教师层面的评价指向有:学习课题的简洁提示、扶助与间接性控制、搁置和有停顿的对应、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联系下一步教学的拓展性总结[6]。 论文网
(三)国内研究现状
1.教学互动类型研究
根据互动主体可划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结构应包括四个方面:互动的主体、互动的基础条件、互动的过程和互动的结果[7]。根据教师行为对象的不同,把师生互动分为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按师生交往行为的性质分为控制——服从型、控制——反控制型和相互磋商型[8] ;根据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依赖和结合的程度,将课堂师生互动划分为非对称的互动模式、反应性互动模式和对称性互动模式[9]。生生互动的不同组合模式可以有如下几种: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模式、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模式、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模式 。
2.教学互动研究内容
在内容方面,多是课堂互动理论框架的研究。小切口的研究有课堂言语互动、非言语互动的研究;课堂评价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等;互动差异性的研究,如性别、年级;或结合一定学科的研究,如:语文、英语。
3.教学互动研究方法
我国对于互动教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探索,对国外课堂互动模型的理解或者是任教多年的工作总结较为完善。在实践研究方面,虽研究的样本容量小,但近年来有很大的进展。
定量研究方面,国内一般采用国外研究者建立的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实际的课例,取得一定的结论;定性研究方面则与理论研究相似,此外在内容上比较一致,切口小、内容新颖的研究有待挖掘。
4.教学互动的影响因素
互动教学的影响因素,有学者认为是:互动观、教学科目和课的类型、课堂气氛[10];有学者认为是:教育观念、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学生性格特点和座位模式[11];另有学者认为构成层面的影响因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支持层面上的影响因素有言语、情感、动机 。 小学教学互动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9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