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本论文的研究需要,仅以主义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为主要介绍内容。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妇女之所以受到压迫,其根源在于经济的不平等,妇女不能实现彻底的解放是由于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因此,要实现妇女真正的解放,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和父权制。为此,恩格斯提出:让女性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发展“现代的大工业”以及家务劳动社会化。希望通过实现这三个条件来逐步实现妇女的解放。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认为,社会性别是一种男性压迫女性的权利结构,是压迫女性的系统化、体制化的社会关系。同时,它还指出女性受压迫是通过生产、生殖、性和儿童教育四个领域进行,因此,除了要改变经济基础以外,还必须对整个社会结构进行变革,通过社会文化的力量对传统的性别意识进行改变。
1。1。3 社会性别视角
了解并把握社会性别和社会性别理论后,再对社会性别视角进行简单介绍,并运用这个视角对高校女教师的职业生涯问题进行研究。社会性别视角是一种观察问题的角度,它是以社会性别而不是生理性别为基础,在承认两性差异性的背景下,观察、分析在不同背景中这种差异性的具体表现,以及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可以探究社会对两性气质、行为特征的不同期望,两性在工作组织中因性别差异会产生哪些具体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1。4历史原因对女性角色期待的影响
“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6]。女性是最早受奴役、受压迫的群体,这也是女性不平等的最初表现。长期不平等的地位致使女性一直都是历史的“缺席者”,被历史拒之门外,“一个人要是先看历史再看诗集,那么女人在他眼中一定成了一个奇特的怪物—一个小虫长着鹰的翅膀;生命和美的精灵在厨房里切羊油” [7]。在我国历史上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也比较突出,20世纪20年代以前,我国的社会性别制度主要表现为“男女有别”。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价值观上的“男尊女卑”,劳动分工上的“男外女内”,性别定位上的“男主女从”和社会活动上的“男公女私” [8]116。教育的大门没有向广大女性敞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女性的权利也受到很大限制。但是这一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便开始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女性与男性的权利平等。[8]117随着国家法律政策的陆续出台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然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一批如谢希德、韦钰、吴启迪等优秀的女大学校长的出现为学术领域男性独占的局面画上了句号,女性开始在以往男性垄断的行业里发挥自身的价值。尽管如此,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受历史和现实两方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社会努力改变女性“女主内”的单一形象,鼓励女性解放自我,参与社会活动,追求自我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又对这种性别制度不进行彻底变革,“男强女弱”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仍然根深蒂固,对妇女发展形成一种隐形阻碍。社会生活对女性角色要求上的分裂造成很多当代女性的性别迷失。“作为一个女人,我感到自己从未理解到我是一个人,我能够做决定,我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我总是感到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我父亲或者丈夫,抑或永远是男牧师把持的教会的事。他们是我生活的三个男人:父亲、丈夫和牧师。他们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应当或不应当做什么。他们的确是我接受的权威人物” [9],权利的平等并不意味着思想的独立,女性的发展仍然没有摆脱男权社会价值观的桎梏,顺从、软弱、没有决断力等女性刻板印象不利于对女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也不利于女性自身的全面发展。文献综述 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女教师职业生涯现状研究(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1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