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即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下降,因为在他们这个时间段已经没有那么重要,照顾家庭的重责也转移到了子女身上,加之,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圈子也小,所以在自我实现方面就比较低了。
(二) 老年贫困理论
学术上对于“老”与“穷”关系的系统认识可以追溯到贫困研究先驱Rowntree的“贫困生命周期论”,该理论指出个体在生命周期内的贫困风险呈W型曲线变动,老年期是生命周期中贫困风险最高的三个阶段之一。众所周知,由于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我国城镇职工退出劳动力市场后大多都享有养老的社会保障,而农村则因文持着传统的劳动参与方式,没有建立起养老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是通过一家一户的劳动为自己提供收入保障.这种劳动方式没有年龄界限,一般情况下.是否退出劳动只能视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健康条件而定。有调查显示,城镇有七成老人能享受到离退休金,而农村只有4%的老年人拥有离退休金,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农业劳动收入的相对低下,刚刚满足温饱的农村家庭及其老年人难以顾及养老积蓄。对于农村空巢老人而言,情况就更为严重,没有收入保障,并且大都都不享有退休金,身边又没有子女照顾,生活水平自然降低。所以很容易成为贫困群体,此时社会养老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更加需要完善和解决。
四、上海市青浦区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养老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 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现状
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老人既没有退休工资,也没有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极少数人才有),加上农民收入的有限性,而且如今上海大部分地区农民用地被征收,所以农村的老人收入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很少人会缴纳养老保险金,所以他们年老后便没有了生活来源,经济上几乎完全依赖子女。因为大多子女都离开农村进入城镇打工或将家庭住所搬至城镇中,因此日常生活都没法照顾老人,基本上都是定期给老人寄钱作为生活费用。但是因为打工的收入有限,而且现在子女的教育经费又在上涨,所以给予老人的经济支持就比较少。
(二)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状况
当年老时,大多数父母都需要子女在生活方面予以照顾。但外出打工的子女由于空间上的隔离,对父母提供的各种具体的照料都有所减少。有的家庭,父母得不到子女的照料不说,原本应由子女耕种的土地也留给了老人;更有甚者,现在许多家庭的子女为了在城镇打拼,而将自己的孩子留给了空巢老人,老人还得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这无疑又加重了空巢老人的负担。加之农村养老及保健设施不健全,使得很多农村空巢老人身体状况很差,并且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三) 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状况
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是社会高度文明的一个标志。而在农村,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文化程度偏低以及精神需求意识不足等原因。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几乎为零。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水平非常低,加上农村的娱乐设施建设不够,更多的时候他们面临的是孤寂,感情上很脆弱,这严重影响了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的质量,使得老人容易产生孤苦、自卑、抑郁等消极情感,即所谓的“空巢综合症”。并且外出务工的子女极少向家里打电话,使得老人能够感到被冷落。
(四) 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养老状况 上海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养老问题研究(4):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8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