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所采取的内容对周口市某幼儿园所有小班进行观察。观察发现周口市某幼儿园内所有小班段的班级在进行角色游戏时采用的主题内容都是“娃娃家”。经过对班内老师进行访谈了解到,大多数教师会在小班上学期为幼儿设置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扮演区域,在小班下学期或者中班时才会选择“小医院”、“小超市”或者是“小餐厅”等为主题内容。
在小班角色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所展现的角色游戏基本是没有游戏情节的,是幼儿重复做零散的动作。在角色认识上面只有极个别幼儿可以做到能够明确知道自己的角色以及和他人角色的关系,大部分的幼儿是在随意的模仿成人的说话的口吻和动作,甚至有些幼儿一会儿说“我是XX的妈妈。”一会却又说“我是XX的姐姐。”或者是离开自己的角色区域到其他的区域玩耍的情况。大多时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忘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是简单的进行一系列动作重复。甚至于没有与同伴之间的语言沟通,只在乎于自己玩什么样子的玩具而忽略了自己所扮演的游戏角色。在角色游戏过程中自己和自己说话,或者是同伴主动进行沟通时做对同伴不理不睬。
【案例3】云云是娃娃家的妈妈,家里有客人来了,云云刚开始很热情的招待客人,可是不到一会儿云云就跑到“家”里的床上坐着去了。客人和云云说话,云云一会儿说自己家里的妈妈一会儿又说自己是家里的宝宝,客人邀请云云一起游戏,云云只是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摆弄着手里的娃娃,对客人也爱答不理的。
上述案例中云云对小班角色游戏所开展的内容是模糊的。客人来到家里她一会很热情的接待客人一会又脱离了角色只专注于自己手里的娃娃。对于自己角色的认识云云也有很大偏差,在客人邀请他一起游戏时云云也只是自己玩手里的玩具。忽略了自己身边的同伴。
(四)角色游戏的评价
表4 小班角色游戏评价方式统计
方式 教师评价 幼儿自评 幼儿互评
针对小班角色游戏后的评价环节进行观察,总结发现小班角色游戏评价常常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游戏评价方式。其中教师为主题的评价方式高达36次,包括教师对幼儿表现情况、以及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幼儿为主题的自我评价4次,幼儿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只又屈指可数的5次。笔者发现教师的评价方式大多是以教师自身为主体,主观的把幼儿角色游戏中行为表现拉入教师的思维中来,用教师的观点来评价幼儿做的好与不好。通过对游戏目标的设置、对游戏过程的把握、对幼儿的动作神态或突发事件来展开游戏评价。经过观察发现随着评价的次数增多,幼儿也开始对这种评价方式产生漫不经心的状态。角色游戏评价可能也会失去它本来的效果。文献综述
【案例4】在游戏结束后,苹果老师对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评价。“今天你们玩了什么游戏啊?”“今天我们在玩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和小朋友们一起感受到了有同伴的快乐。可是老师也发现了在游戏过程中有的小朋友出现了一些······”随着评价次数的增多,苹果老师也发现了大多幼儿对游戏评价的漫不经心。
基于上述案例经过分析发现,上述案例中的评价方式,是教师为主题的评价方式。教师以自己主观的看法对幼儿游戏的过程、遇到问题等方面进行评析。忽略了幼儿的主观性,以及幼儿本身的感受。这种评价方式次数的增多慢慢也会让幼儿产生厌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