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镇西自己所作的教学笔记之中,他始终强调,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主体。正因如此,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和学生进行平等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在李镇西的语文教学之中,他会首先选择留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以便充分全面的了解学生。即便面对着从未接触过的学生,李镇西也能够自如的开展教学。譬如他在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1](P34)这篇文章时,就对文章应用广泛的“雨”这一意象开展了关联思考。他问学生是否还学过哪些课文中描写了“雨”的意象。学生们纷纷开始回忆起自己曾经学过的课程,列举了如朱自清的《春》等课文。李镇西则一边打出相关内容一边让学生们朗诵,而当他听到学生们说春雨和夏雨肯定不太一样时,他又饶有兴致的反问,只要是写夏天的雨就一定充满了苦难吗。在他的循循诱导下,学生们回想起曾经学过的《金色大斗笠》一文,课堂始终保持着一种热烈讨论的氛围。李镇西认为,学生并不是如老师所想的那样没有任何阅读积累,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有着课内课外的双重积累。正因如此,教师更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和自己进行沟通交流,实现双向提高的教学目的。来自优W尔Y论W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其次,李镇西老师还强调,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主动权。他认为课堂并不是老师表演的主场,而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主体,在经由老师点拨之后进行沟通学习是教学最核心的任务,也是高水平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中,老师是教学主体,学生仅仅只能坐在讲台下听老师讲解。双方缺乏互动,学生没有掌握课堂的主动权。而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必然要把课堂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上。语文教师们应当积极学习李镇西老师的教学理念,将课堂转变为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在李镇西老师的教案之中,每篇课文的教学方式都遵循着一个大概的框架步骤,即学习生词、通读课文发表自己的读后感、观点互质、老师点拨。可以看出,这一系列流程几乎全都是由学生主导的,老师所扮演的是适时点拨的引导者形象。
再者,李镇西老师认为教师必须树立起平等的观念,与学生保持相互尊重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师不能自视高人一等,要求学生绝对的服从,这只会激起学生的抵触心理。真正优秀的教师应当是能够客观看待学生的种种学习表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缺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情感沟通和互相尊重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有以客观平等的心态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向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接受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李镇西老师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一点就十分常见,譬如《孔乙己》[1](P1)一文中,李镇西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强调自己想要听到各种各样的见解。他始终认为,对于文章的解读可以是千变万化的,而优秀的学生并不一定做出了正确答案的学生,应该是可以提出自己独立思考后的见解的学生。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是问题之后,李老师往往并不先发表评价,而是鼓励所有的同学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互相交流观点并开展讨论。李镇西老师始终尝试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老师、学生与文章作者三方平等的交流状态,并且他坚称,在课堂之中学到东西的多寡不取决于老师讲授的多寡,而是学生自己能够领悟揣摩到的内容。此外,尊重学生也需要教师做到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而不是粗暴的压制所有与参考答案相悖的思想和情感意识。譬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学中: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