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文本解读应该遵循的原则有:(1)深入文本,扩展阅读视野。只有广读作者的相关作品才能了解他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把握文本主旨的大方向;(2)以学生为本,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第一要务。抛弃功利性、纯应试性的文本解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坚持开放式的解读方式。现今的文本解读课堂缺乏活力,教师一人在讲台上分析,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是最常见的场景。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互动、交流。而开放式的解读要求教师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能从阅读中、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交互中,提升阅读能力。文本解读应该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灵活开放的,任何思想都是有闪光点的。如果一味地坚持有标准答案、固定套路的文本解读,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发展都将是巨大的阻碍。
如果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课时,严格按照以上文本解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对于教材文本以及一些课外文本进行深入严谨的解读。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思考,在师生思想相互碰撞中展开阅读教学。那么这样的阅读教学无疑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的文本解读才能使新观念、新思想不断产生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是,我国语文课堂(小学阶段)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脱离文本,即在文本解读时,学生以追求解读视角的独特性而忽视了文本的客观存在。以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四课《赤壁之战》为例,有一位老师利用一堂课时间与学生讨论孙刘联军获胜的原因,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诸葛亮太厉害、周瑜神机妙算、曹操手下不堪大用等等。以上这些学生的回答脱离了文本,不切实际,看似热闹的一堂文本解读讨论课,实则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过度诠释,即对一切事物持怀疑态度,以不符合文本创作时代背景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有的学生读了《武松打虎》后,认为武松滥杀国家保护动物、学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认为鲁智深破坏环境等等。此时,教师缺乏引导学生站在创作者的时代背景去解读文本,而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于文本把握程度严重不足;学生主体性的失落,即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主导作用过于突出,学生的观点难以得到表达,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难以得到培养。[4]一言概之,文本解读课堂过于封闭,学生主体性不受重视以及对于文本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风格的不甚了解,是我国当前文本解读教学的最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的严重不足。原本通过正确的文本解读,学生的思维可以随着文本而不断跳跃,既能吸收作者文本中的知识,还能根据自身的思考提出新的问题,此时,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学生们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几十名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交汇和碰撞,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如果坚持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的文本解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可能有所进步。
因此,文本解读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而阅读教学的改革首先得从文本解读的改进做起。课堂的文本解读必须遵循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的基本规律。教材文本原本具有的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不能折损在过度、僵化、不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极端的文本解读过程中。[5]死板和过度的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避免的。对现有的文本解读方式必须检讨,从而发现现有文本解读教学中的漏洞,创造出一种能够达成育人目标的新的文本解读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