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目前在中国教育界已经比较多见。其中有的调查使用了问卷形式,利用数据去说明,有的使用座谈、走访有关老师等方式进行调查。他们的报告名“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或者“案例分析”等,这些报告大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框架,从研究这的角度对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成因、表现、对策的分析。虽然定量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宏观层面上去了解教师职业倦怠,但是不能在微观层面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由于定量研究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根本听不到有职业倦怠的教师的心声,没有再现倦怠教师的心理状态。我认为应该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进行细致的描述,进行更为细致的解释性个案调查。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
研究中,总共开展了两次访谈。访谈的时间是一次一个小时,地方是被访者平常的办公室,就是学校办公楼二楼历史组办公室。每次访谈时,我都征求了被访者的同意后用手机录了音,并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从我看见被访者后,被访者的表情、形体动作、以及自己对对方产生的想法的反省。回到学校后我立即就对录音进行逐字逐句的整理。我跟杨老师本人访谈了一次,访谈完杨老师后,我又和同在一个教学组的杨老师的朋友李老师访谈了一次 。首先说明,杨老师是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并且在毕业后也与我常有问候,她也经常会向我吐露心事,所以她在访谈过程中对我说的话绝对真实可信。
以下是访谈的简要过程:
1、见面
2015年11月15日我与杨老师约好在学校见。见到她的时候我有点惊讶,因为她的手臂上裹着一层石膏。询问原因后我问为何不在家休养,她耸耸肩说:“反正还能站着说话,另一个手能拿书。”说着这句话时感觉她的语气里满是抱怨。我觉得她是个挺要强的,倔强的老师。论文网
2、访谈杨老师
我跟杨老师是单独在办公室里谈话的,没有其他任何人在。我拿出了访谈提纲给她看了看,开始进入正题并认真回答我的问题。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人打扰,杨老师回答问题很流畅,也很全面,比较有条理性。只是当谈到学校管理的时候情绪有点激动,谈到学生时心情比较愉悦,谈到教学也感觉良好,对于倦怠的自身感受也细致描述了,还有内心的一下真实想法,其实这些真实想法就是抱怨。对此我有点不解,既然教学,学生都不错,那么到底让她倦怠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学校管理就是唯一的原因?
3、访谈杨老师的好友兼同事
差不多跟杨老师谈完的时候,李老师正好回到办公室,手里抱了一堆试卷。我想要访谈她的时候一开始是有点拒绝的,因为要忙着改试卷。后来我只问了她一点杨老师的日常,以及杨老师所说的职业倦怠成因,自己身上有没有相同点。整个谈话过程比较简短,而且我自己感觉得到,李老师说话比较正式,回答得有点含糊,对于学校这方面似乎并不想太深入的交流。
四、 推广度及其他
定性研究使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其研究结果不能像定量研究那样推广到所有被抽样人群,但是,定性研究的目的不是将研究结果推广到有关人群,而是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6]。虽然对杨老师的调查只是一个个案,其真实性只限制于她一人,可是对她职业倦怠情况的深入分析可以使很多处于类似情形的人得到一种认同,他们在读到这篇报告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