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各种思维活动。科学探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基本环节是: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知识和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3]本次研究为初中科学教育,也就是针对七——九年级的同学。同学们应具备一些基本技能,例如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等,才能有效顺利得开展科学探究。
对初中科学教育来说,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功能,而不是仅限于学科专业性很强的某些知识和技能。学生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手脑并用地解决各种问题。[4]
2.区域地理实践和科学探究的关联性
区域地理实践与科学探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探究有助于同学们学习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在进行区域地理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本着科学探究的精神,认真实践,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科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理,区域地理是我国初中科学地理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核心,也是地理学重要的分支科学之一;学生以区域地理相关知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学生自己对区域地理的求职欲也会有所增加。学生对于《科学》课程中区域地理的学习不仅仅来自《科学》书本,还有很多是由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而来。中学生印象中的区域地理特征大多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事物,涉及的范围主要有饮食、建筑、风景、经济、景观、特产、歌舞、河流、自然灾害、人口、地形、资源等,越是让人感兴趣、越是贴近生活的事物,他们的印象也越深刻。[5]
地理教育实际也是人地关系的教育。我国正在深入进行地理教育的改革,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重视某些结论性的教育,改革成培养学生思想观念上的的教育。实际上,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早就开始重视人与环境关系的教育,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之家”观点,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关心地球的情感和态度,人类生存于地球的价值观,也就是人类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价值,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科学中的地理知识教学不仅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地理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这标志着地理科学已经走出作为一种实用科学学习的传统,而成为培养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价值观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学科。[6]
3.《科学》教育与区域地理实践相结合的优势
当今社会的教育不应该是个死板的过程,教育不只是老师在教室中教,学生们在讲台下听,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区域地理教育这方面,老师如果只是单一地在教室中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接受知识的过程就会显得很生硬。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和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可以能动的、自主的获得知识。实践探究是一种资源管理,利用身边的环境资源,进行实践探究活动。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作用。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关系。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7]通过实践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得达到《科学》课程教学的目标。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