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语文学习习惯的问题
3.1 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是一个人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格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期。作为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我们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了解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在
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形成。在实习期间,我发现大多数的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不规范的坐姿和写字姿势、不能耐心地听他人发言、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无益。如果说把学生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就是旁逸斜出的枝条,是需要修剪的部分,为了树苗的健康发展,就需要修正掉不合适的部分,使其变得更加完美。
学生进入小学后,记忆的发展逐渐由以无意记忆为主转变以为有意记忆为主,由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过渡,由具体形象记忆为主向抽象逻辑记忆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正从具体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无意注意先于有意注意发展,已相当成熟并占优势,但有意注意才刚刚发展,缺乏自觉性。因此,一切能够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事件事物也能够引起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在学习活动中,他们不能做到自觉控制注意,很容易受其他刺激吸引,产生注意力涣散的行为。
虽然低年级的孩子行为习惯差,自控力弱,但是模仿学习能力很强,能从模仿教师的行为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本身也要具备良好的教学习惯,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入正确的学习轨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大小、性格特征来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因为年纪不一样大的学生,其身心发展程度、认知发展程度、思想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老师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低年级孩子以间接经验为主,无意注意及形象思维占主导,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有趣生动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和心理两方面的提高。
3.2 低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习惯一经形成就将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根据本人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深入分析,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3.2.1 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动机不明确
对于刚刚结束三年幼儿园游戏学习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进入小学会在学习上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没有方向,比较茫然。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枯燥的知识兴趣不浓,求知欲不高,课堂的参与度低,爱做小动作、走神、发呆、开小差等都是常见的不良现象。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认不清学习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自己,认为学习只是为了不违背家长或老师的期望,还没确定自主、远大的学习目标。文献综述
3.2.2 课前预习工作不到位
小学低年级学生没有主动预习的意识,认识不到预习的重要性,不理解“一步先,步步先”的道理,总是想着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但是由于自己没有提前对文章进行大致的了解,在课堂学习中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课堂的参与度不高,情绪状态不到位,回答问题时显得不自信,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还会跟同学间出现差距,导致个体发展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