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应试教育的现状
应试下的教育,使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重视讲授写作技巧与写作模式,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注重模式化,忽略写作主体是学生,导致学生写作迎合阅卷老师的评价标准,忽视自己真实的想法,写自认为很了不起的动人的故事,写一些能够取得高分的模式化作文。例如,在写作中,教师经常给学生灌输“凤头猪肚豹尾”的文章结构,要求写800字的文章, 开头和结尾字数不在多,而在精,要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这种方法在中考、高考改卷的环境下确实有帮助,但也出现学生在开头结尾花心思,中间衔接不当、与主题联系不大、语言僵化等问题。忽视写作规律的训练,使学生写作时超越自己已有的经历,有点无中生有,出现了“假话风”,也是现在较为常见的中学写作真实性缺失的现象。
3、评价和批改的简单低效
“写作文难,改作文更难”。比起其他的教学任务,教师也只有在所有事情都做好了,不得不改时,才会不情愿的改作文。大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师的评语是如出一辙,形成套路的。如:“内容关联不密切”、“立意不新颖”、“语句偶有不通顺”……这些评语让学生不知道怎么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看不到自己作文优点,不想看评语,最后老师的评改失去了意义。教师要将评改落到实处,把批改作文看作是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好的评语才能“点石成金”。 文献综述
(三)学生自身因素
1、对写作“真实性”的认识不足
对于初中学生很少有人知道“真实性”的定义,或者对于写作“真实性”的理解大多片面认为是现实生活在作文中的还原,没有认识到“真实性”不是单指学生对于真实生活的照搬,而是要体现符合客观事实基础上带有普遍认同感的情感表达的真实。即使学生知道写作要有真情实感,但是对于如何能很好地表达真情实感却感到很迷茫。学生对写作“真实性”的认识不清,就导致在写作过程中关于“真实性”的内容不知如何下笔,也就导致了学生写作中“真实性”的缺失。
2、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内容肤浅,情感虚假,人云亦云,唯上唯书,无病呻吟,宣泄萎靡的情绪等,这些都是现在大多数初中生的“通病”,也是老师最不喜欢的作文。虽然说中学生在校园里“三点一线”的生活,学生没有机会去接触社会和感受生活,导致了学生作文内容的单一,但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相对以前,在课改的旗帜下,可以说是课外生活相对丰富。笔者实习学校甚至还开设了“快乐星期三”,开设适合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对外界的事物接触颇多,但学生自己认为学校就是学习,没有精彩的生活,不留心身边的事与景,缺乏好奇心,不能自己感悟生活,将生活与写作分割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不能将生活作为作文素材加以发掘、加工和运用,导致他们作文缺乏生活的智慧与情趣,写作“真实性”无从表达。
3、阅读积累面窄量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阅读积累对学生写作的影响,只有阅读面广,阅读量多,学生的视野才开阔,思维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强,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灵气和深度。虽然说我国教育部指定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有《西游记》、《红楼梦》、《童年》、《子夜》、《老人与海》、《哈姆雷特》等,但真正出于兴趣阅读的同学很少,大多数同学为了应付老师、考试不得已翻阅,只在脑子里留有印象,没有自己的感悟,名著阅读欣赏起不到陶冶情操、拓宽视野的作用。对于其他有益学习生活的课外读物,学生涉及更是少之又少,学生阅读的量少,阅读的面更是狭窄,他们大多只读指定书目或者《读者》《意林》一类杂志,这些导致他们“书到用时方恨少”,每次让写作文,学生的第一反应打开手中的中考满分书,看看有没有可抄的内容,一个班的作文出现极高的重复、素材的重复、主题的重复等等,最终作文也就失去了真实性。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