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民教育价值观的苏醒期(1992年-2002年)

(一)特点

这段时期是农民教育价值观的苏醒期,由于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农民经济压力减轻,教育成本已经农村教育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的事实,结合“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农村。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二)原因分析

1、国家启动了农村基础教育全面体制改革,减轻教育费用压力。虽然1987年颁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多渠道筹措农村办学经费,是改革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不应视为‘加重农民负担’ 。”这时和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明确认识。1993年2月,中央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义务教育”这个具体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到2000年要在覆盖85%人口的地区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在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对贫困地区国务院要继续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并给农村教育以必要的资助。各级政府不仅要确保农村教育的投入,而且要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 。”由于北白象镇本身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再加上这些政策的扶持使得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家庭供子女读书的经济压力,也缓解了农村财政的压力。

2、社会zhuyi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农民收入增加。,中国正式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92年,这一年,进行了著名的南巡讲话。这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社会zhuyi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温州作为沿海重要城市,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力量,还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温州模式”。这次改革也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家庭经济压力减弱,不必再因为供孩子读书的经济压力而放弃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教育成本的降低让农民对教育不再有后顾之忧。再加上农村教育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农村教育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

3、农民自身观念转变。虽然“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已经逐渐渗透到农民的心中,但之前迫于家庭的经济压力而难以实现。和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改变了现状,让农民有了经济后盾。随着社会分层现象明显,社会对农民的不尊重,也让农民一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教育走出农村,改变自己的身份,改变自己的命运,不用再遭受轻视。

上一篇:语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感培养
下一篇: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以来的社會模式选择【5803字】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改革开...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经济发...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學中國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學经...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安康汉江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