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我国,猪肉在人民的膳食结构中占据重要的比例。从生产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大部分农民都进行生猪养殖,而在消费领域中,据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平均猪肉消费占全部肉类消费比重超过65%。因此,猪肉及生猪等价格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广大养猪户和猪肉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关系着我国经济稳定的与否。所以通过对我国猪肉价格短期波动及其原因分析,对如何合理控制猪肉价格;促进生猪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国居民在肉食结构中的合理化;提高我国居民的肉类食物安全性;进一步提高生猪养殖户收入水平等具有重要策略性的措施。由我国近阶段猪肉价格表现明显波动,对于猪肉市场的进行者来说,预测市场上未来猪肉价格变化趋势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关键性体现在生猪养殖户可以合理规划未来的生产策略;减轻猪肉价格不定性波动给猪肉市场上的参与者带来的风险损失;让肉食加工者可以更为合理进行肉食采购策略,进而节约不必要成本;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根据预测猪肉市场风险,安排相关部门合理进行市场运营,并且猪肉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其他的食品价格。通过系统分析我国猪肉的波动状况及其原因,分析影响我国猪肉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及通过相关数据分析进而研究各种影响猪肉价格因素的变化,最终达到规避猪肉价格波动风险的良好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概述
(一)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猪行业历经了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统一购买统一销售阶段,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背景下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开始从传统生猪散养模式向现代规模养殖方式推进的转变发展时期,促进我国生猪产业得到质的改变发展,成为现代农村农业经济中流砥柱的地位,为我国经济做出突出的贡献。其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生猪产业发展缓慢(1949-1978)。生猪以农户的农副业的养殖形式存在,那时的生猪养殖效率比较低,生猪的出栏率水平也较为低,造成猪肉在市场上的供给明显短缺局面,处于国家的计划经济时期,甚至是通过“猪肉票”来进行分配猪肉和限制其供给。论文网
第二阶段:恢复和迅速发展时期(1978-1997)。1978年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行和实施,后者国家又顺利完成三大改造,使得经济得到了全面和快速的发展。1992年,我国逐渐放松了对猪肉价格管制并开始取消城乡居民统购统销式的所有票证,实行由指令性价格转变为指导性价格的国家调控模式,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菜篮子工程”的提出与响应,以价格为龙头与综合整治以及各地区生猪和猪肉在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生猪养殖业趋向于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并且国家注重生猪生产措施的实施,生猪产业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春天。据1997年资料显示,全国猪肉产量达3960吨,人均猪肉消费量增加到29。09千克,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量大幅度得到提高,猪肉在市场上第一次实现供求平衡。[1]
第三阶段:由传统产业向现在产业的转变(1998-至今)。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以及生猪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环境压力加大,市场竞争和资源的不断束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意识增强的背景下,我国的生猪产业进入“以市场为导向的调控结构,提质增效时期”,我国生猪养殖发展从以数量增长的模式逐渐注重质的转变和飞跃,注重优化生猪产业结构,由粗放型向节约型、效益型转变。这一阶段,出现了“养猪致富”高涨新思潮,提升了生猪市场对接能力和加强了与生猪产业相关的各产业链接,为生猪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同时增加了就业。《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2010)中就提出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逐年的注重和号召,我国生猪产业呈现了“加快推进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健康养殖、环境友好养殖,大力发展现代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新模式。其强化科技创新的影响强度,以质养猪,注重拓展相关产业链接和提高产业各环节附加值,以促进生猪产业的优化、转型、升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