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实验取镜月湖水水样,采用水滴分离法分离湖水中的淡水小球藻,对分离提纯后的小球藻进行增殖培养,分别等量一一接入含等量SE培养液的试管中研究不同pH值,温度,光照强度对小球藻的生长状况的影响,在人工气候箱中培养4天后,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在OD值为650的情况下的吸光值,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得出实验结果,pH=7,光照强度为236 lux,温度为30℃为小球藻生长的最佳培养条件。70577
毕业论文关键词:小球藻,吸光值,培养条件
Abstract: This experiments take University mirror on lake water samples, water droplets separatedtungsten freshwater lake using chlorella, chlorella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proliferated after culture, respectively, the same amount of access to eleven medium containing equal amounts of SE tubes of different pH, temperature, light intensity on the growth conditions of Chlorella, and cultured for 4 days in a climatic chamber, is measured by a spectrophotometer absorbance at 650 cases in the OD, data process analysis, the results, pH = 7, light intensity of 236 lux, temperature 30 ℃ optimal culture conditions for the growth of Chlorella.
Keywords: Chlorella, absorbance, culture conditions
目录
1 前言 4
1.1 小球藻研究历程 4
1.2 小球藻的细胞形态 4
1.3 小球藻的营养价值 4
1.3.1 蛋白质 5
1.3.2 多糖 5
1.3.3 氨基酸 5
1.3.4 脂类 5
2 材料与方法 5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
2.2 SE培养基 5
2.3 实验方法 6
2.3.1 小球藻的分离 6
2.3.2 小球藻的培养 6
2.3.2 小球藻标准曲线的绘制 7
3 结果与讨论 8
3.1 小球藻细胞形态鉴定 8
3.2 小球藻培养实验数据结果 8
3.3 小球藻实验结果讨论分析 12
3.3.1 小球藻实验数据结果与分析 12
3.3.2 实验未能体现光抑制原因 12
3.3.3 小球藻最佳培养温度的差异性 12
结 论 13
参 考 文 献 14
致 谢 16
1 前言
1.1 小球藻研究历程
“微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名词。根据有关资料描述,居住在亚太地域的人们在近3000年前就已经开始认识并且利用海藻作为食品了。而早在1890年,荷兰微生物学家Beijerinck首先在琼脂平板上成功分离到了一种叫做小球藻的纯培养物。1919年,德国科学家Otto Warburg将小球藻在实验室里作为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工具[1-2]。论文网从而证实:这些微藻没有非光合组织,光能利用效率很高,能连续快速增殖。由于小球藻蛋白质含量高,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日本、德国和以色列开始对小球藻规模培养进行研究用来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能源问题和战后的饥饿问题[3]。二战期间,还利用小球藻的规模培养物筛选抗菌物质[4]。到了70年代,日本以及中国台湾省也开展了生产小球藻的研究,他们用添加有机氮源的方法来提高小球藻的产量,而在当时,藻类生物基本上是作为低价值饲料。在80年代末期,微藻生物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微藻被作为化学品和药品资源得到开发,人们发现从藻类中能提取其他生物中难以得到的某些成分[5]。本文主要研究培养液的PH,培养的温度,以及培养的光照强度对小球藻的生长状况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分析得出小球藻培养的最佳培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