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使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以计算分析归纳出近5年南京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对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各类地块的使用做出了综合性评价,从而判别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规划是否利于南京市的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在生态足迹数据分析中该区域仍处于生态赤字阶段,并且生态赤字有增大趋势,说明南京市土地利用的规划和人居民的生活生产消费水平的矛盾在加剧,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并依据分析结果对南京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化提出合理发展建议与实际措施。93336
毕业论文关键词:生态足迹,土地利用,南京市
Abstract: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model,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Nanjing in the past five years,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use of all kinds of land in the overall land use planning of Nanjing。 Whether the comprehensive land use planning is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ecology in Nanj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deficit is increasing i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data, and the ecological deficit is increasing。 It shows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nd the consumption level of the human life is increasing, and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nd practical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rationalization of land use in Nanjing。源F于K优B尔C论V文N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Key words:Ecological footprint, land use, Nanjing city
目 录
1 前言 4
2 南京市土地利用评价 4
2。1 生态足迹及其计算方法 4
2。2 数据处理与生态足迹计算 5
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9
3 完善南京市土地利用的建议与措施 10
3。1 建立健全农用地规划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 10
3。2 建立健全农用地规划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发展生态高端农业 10
3。3 转变南京市能源消费结构,推广清洁能源 10
3。4 创新生态管理机制,落实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 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快速增长,可以被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急剧下降,因此对土地利用进行评价与分析对当今区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借用生态足迹模型等一系列相关方法,以区域为单位对地区展开生态模型模拟计算是对区域内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进行评估的手段之一。生态足迹模型方法不仅数据呈现直观而且比较具有综合性,已有较多学者基于此方法对土地利用开展研究[1]。从而证明土地利用规划基于生态足迹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目前,自2003年至2016年南京市农业用地大幅减少,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工业加速发展,城市化扩张,土地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土地需求。人均耕地由最初的2003年每人460m2下降到2016年每人288 m2,耕地大量被侵占,人地矛盾逐渐冲突。从而凸显土地分区利用意识差,耕地保护压力加大。自从2003年以来,南京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建设用地面积上涨迅速,增多的交通水利设施将无法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加上第一产业农业比重的持续降低和工业、建筑用地对耕地的破坏、占用,耕地减少的趋向扩大。区域内后备土地资源和未利用土地储量较小,土地整体治理规划成本过高,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制约的日益凸显,保护耕地的压力将不断加大。市域内建设用地的利用模式过于粗放,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拥有的高能耗的企业偏多、导致化石能源的消费逐年快速增长;单位用地投资强度较弱,开发园区的分布过于散落,集聚效应低,合作机制弱,资源利用效率低;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用地超标,土地资源利用粗放,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