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的研究
2002年,赵玉敏、郭培兴和王婷通过对1993~2000年贸易条件的测算及整理,得出以1995年为基期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在1993年~2000年这一期间总体下降了13%的结论,总体贸易条件也存在波动的趋势。林丽、张素芳(2005)以1994~2002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进行分析,得出在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同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是持续改善的。张亚斌、车铭等(2010)分析研究表明在“组合谬论”的前提下,我国的贸易条件更加明显。这主要是基于价格贸易条件进行分析测算的,国内学者将贸易条件进行细化,其中曾铮、胡小环(2005)将1980~2001年的贸易条件进行细化,得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呈逐步恶化趋势,但是收入贸易条件却得到显著改善的结论。
(2)贸易条件恶化引起的“贫困化增长”研究
林林指出尽管贸易条件存在恶化的可能,但是截止目前,我们国家并没有出现“贫困化增长”。以联合国贸易暨发展会议中商品贸易数据为基础,张亚斌将中国贸易条件恶化归结于其他新兴经济学的发展。这就是说,中国贸易条件逐渐恶化在此前提下是一种错误认识。 王如忠(1999)在借鉴贫困化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认为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全面恶化是贫困化增长的实质。龚家友、钱学锋(2003)则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总量指标,与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条件相比较,得出中国面临贫困化增长的结论。李一文、王仁才以1902年~1936年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中美的贸易条件,指出贸易条件虽然并不完全有利于中国,但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恶化趋势,甚至在此阶段,中美的贸易条件呈逐步改善的趋势,他们据此推断,发展中国家在同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时,其贸易条件并非完全不利[4]。邹全胜(2006)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中要素流动性质的假定的前提下,得出一国可以通过培育和提升要素而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此走出“贫困化增长”的结论。
(3)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众多学者对于引起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研究主要包括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技术进步、汇率变动、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谢飞(2003)通过引用技术进步指标建立动态均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中如果存在技术进步效应,就会引起贸易条件恶化从而引起“贫困化增长”。罗忠洲(2005)通过建立人民币汇率影响贸易条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当汇率变动时,贸易条件会同样以一定比例发生变动。李汉君、孙旭(2009)对1981~2007年我国贸易条件进行测算,得出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低价格弹性需求和收入弹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结构这一结论。魏艳(2013)从主要进口国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以1980~2010年中国贸易条件与美国、日本、德国等人均GDP的关系为基础,通过协整分析、脉冲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实证研究方法,得出国外经济形势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较大的结论,其中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经济发展水平,根本上还是由于市场需求和供给影响导致进出口价格变化。
(4)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问题研究
卢小金(2012)对产生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并不是实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最优项目。李仲广(2012)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失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这一结论。吴倩(2013)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逆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及策略。杨劲松、蒋依依(2013)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问题的形成原因及遏制策略进行研究。李辉、魏弘、王恬(2015)以2001~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变动趋势进行实证调查、分析,指出要理性对待我国出现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并通过采取促进旅游企业走出去和提升国内旅游服务业竞争力的措施,不断扩大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从而使得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乔向杰、张凌云(2015)对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收支逆差的成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将我国旅游收支逆差作为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是被高估的。王新华、吴朝虹(2016)从贸易学的角度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问题进行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不仅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