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情
共情是人类情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情绪,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以及整个社会的运作[5]。Decety and Jackson提出,共情是一种理解和体会别人的情绪的本能[6]。这种本能让我们能感知他人的情绪反应,了解别人在特定情境下有什么样的感受。它是一种由感知他人需要而引起的,并与他人需要相一致的情绪反应[7]。因此,这种情绪反应是他人指向的,包括同情、怜悯、亲切或者喜欢等一系列的感觉。89691
现阶段关于共情的大多数研究中,都把共情分为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这两部分[8],对认知共情的研究把重点放在察觉到他人的情绪或感受上[9]。人们能理解别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以及为什么他们会产生这样的情绪状态。而情绪共情则把重点放在对他人的情绪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上,这种反应有两种指向性,一种是他人指向,另一种是自我指向。指向他人的反应即对被共情者产生的情绪,例如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以后对他人产生同情或者怜悯等情绪,这一类反应被研究者称为共情关注,指向自己的反应则是自己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例如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以后,自己产生悲伤、难受等情绪,这被研究者称为个人忧伤。所以共情就是一种对处于某种情境中个体的情绪及其产生原因的感知,以及相应产生的一系列指向他人或自己的情绪反应。
MacLean[10]的研究表明,共情最早在一千八百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共情是从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哺乳动物养育自己的孩子时,要感知并回应孩子的疼痛及其他一系列情感,因此产生最原始的共情,一旦出现了这种共情能力,它们就可以迁移到其他动物身上。Bartal,Decety和Mason[9]在对动物的共情进行研究时发现,很久以前共情就已经存在于动物界中了。一部分哺乳类动物以及啮齿类动物已经具有了高级的共情能力,这可以帮助它们提高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生存适应能力。此外还有大量的学者对共情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型,其中包括镜像神经元理论、情绪共享理论、心理理论及观点采择理论[11~16]。
共情有许多的影响因素,其中相似经验、相似性以及性别被许多心理学家们重点关注。首先,大量的心理学研究都表明相似经验会影响共情[17~18],当察觉到他人处于某个情境或困境中时,曾经有过与情境中人物类似的经验会增加对情境中人物的共情。此外,相似经验的水平也会影响共情[19]。一般水平上的相似经验比具体水平上的相似经验对共情的影响更大。例如,害怕兔子或狗为具体水平上的经验,害怕所有动物为一般水平上的经验,当害怕所有动物的人看到其他人害怕狗会对他们产生更多的共情,而害怕兔子的人看到其他人害怕狗则不会产生更多的共情。其次,知觉相似性与情绪维度上的共情呈显著正相关[20]。当人们感知到他人与自己的相似性很高时,会对他人产生更多的共情。除了客观上的相似性,主观上的知觉相似性也和共情相关,如指出他人和自己过去经验之间的相似之处可以调节对疼痛的共情。最后,性别与共情的情绪维度显著相关[21]。这可能是因为男女性在荷尔蒙、雌激素以及睾丸酮等激素的分泌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激素分泌水平对共情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也可能是后天影响形成的这种差异,社会以及一些外界环境对男女性有不同期望,这导致了男女性在共情上存在不同之处。除了上述三种影响因素,观点采择、情境和情绪状态等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共情[4,22~26]。
那么共情是如何产生的呢?一些关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发现,对共情的加工涉及到与情绪、自我以及认知有关的多个脑区[27],情绪共情的加工涉及到镜像神经系统[28~30]。加工他人信息时,大脑右侧属于镜像神经系统的额下皮层和颞上沟变得活跃,认知共情加工的神经基础为心理理论系统,包括内侧前额叶、楔前叶、颞顶连接处以及颞上沟等脑区。Singer等人通过实验发现,当被试自己接受疼痛刺激和看到自己的爱人接受疼痛刺激时,其背部前扣带回、前脑岛、脑干和小脑都被激活[31]。Morrison,Lloyd,Di Pellegrino 和Roberts在研究疼痛共情时也发现,当被试自己手指被针刺和看到他人被针刺时,其右侧背部前扣带回都被激活[32]。这说明疼痛共情激活了背部前扣带回和前脑岛。除了脑机制,共情的内分泌机制也被很多学者关注,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睾酮和催产素。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睾酮会降低个体的共情能力[33]。Hurlemann等用催产素滴鼻的方法控制被试的催产素水平,之后测试被试对特定情境中人物的共情,结果表明催产素水平与情绪共情有正相关[34]。研究发现催产素能提高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而这一能力是共情所必须的[35]。催产素可以激活镜像神经元,减弱大脑右侧杏仁核活动,并增强脑岛和额下回激活,以此促进共情[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