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强松,周俊辉。从德国学校体育俱乐部看中国高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3):235。
[2]李林。中国—博茨瓦纳两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 21(2) :114-117。
[3]金学斌。中国、日本大学排球队(俱乐部)活动部分情况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1, 8 (1) : 59-61。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88-89。
[5]崔丽丽,王炜等。中国体育社团研究(综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
[6]胡耀华。“长三角”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及改革研究[J]。大众体育,2010,5(9):136一137。
[7]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1):1-7。
[8]顾渊彦,凌平。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9。
[9]肖嵘,周明进等。国内外体育社团研究现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 (6):42。
[10]韩小娟。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体育大学,2011。
[11]王凤玮。我国部分省市中小学体育社团的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北京:首都体育大学,2012。
[12]戴晓东。中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及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2009, (06)。
[13]白雪,令狐昌琴。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资讯,2008,3。
[14]汪流,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一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及地方体育总会
改革与发展的思考[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15]李林,倪才华,张小红。中国博茨瓦纳两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