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晓冬,张泽良(2003)认为在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业整合力度加大,土地与信贷资源越来越向优势企业集中,初设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外资也遇到越来越高的政策门槛。在宏观调控下,公司债券为了有望成为房地产公司重要的融资渠道。李媛(2006)认为国家宏观金融调控政策的出台和再次加息的可能性等,传统金融渠道紧缩,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都普遍吃紧,要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房地产金融模式,达到既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有有效防范贷款风险的效果,必须创新房地产金融工具,寻求新的融资渠道,比如房地产信托、房地产基金、借壳上市、夹层融资等等。
吴丽瑾(2003)认为民营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历程较短,发张速度很快,但是由于企业的总资产规模较小,财务信息不透明,部分企业主法律意识和信用意识淡薄,所以在向银行融资过程中有一定的限制,导致企业融资难。他认为民营企业主要是外源融资,且以债务融资为主,一个重要原因是财务管理不规范和信息不对称。63985
陈珊(2009)认为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等方式,内部融资不足,外部融资受到限制,并且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均发展不平衡。曹毅(2010)认为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要求有较高的股权集中度,但是偿债能力希望将股权集中度降低。从股东和债权人的角度来配置股权结构,是不同的。裴潇(2011)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发现在国家宏观调控之后,房地产领域内部各个公司之间的绩效差距越来越小,业绩范围也逐渐呈现趋同态势,这些对于对房地产市场机制的规范,房产规模的抑制和房价的降低都有积极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文网
张敏,刘晨曦(2007)通过分析房地产行业的特点、资金运作特点和融资现状,认为目前最适合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的金融工具是公司债券和房地产投资基金,以此突破资金供给对银行的严重依赖。罗晨云(2011)认为在宏观调控下房地产融资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多种融资方式结合可以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缓解资金压力也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和融资风险。朱丽夏(2012)认为在宏观调控的累积效应的影响下,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周期性的调整阶段,融资难度大,当前应当充分发展现有的融资模式的同时,大力发展房地产信托,减少银行压力,缓解社会矛盾。
何玉(2006)认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行业特性以及上市地点对公司的资本结构没有影响,二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负相关,也就是说我国房地产公司更倾向于通过送股或者配股处理盈利,但是这些行为会导致权益资本比例的上升,认为我国房地产公司具有股权偏好性。
耿翠萍(2007)认为优化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在金融体系压力较大时,房地产金融的政策更对集中在如何保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当国民经济增长乏力时,房地产金融的政策就会偏向于拉动需求,以此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黄正(2007)认为拓宽我国大型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可以采取投资基金、企业债券和国外商业银行贷款这三种方式,并且内外兼治-内部政治和外部建立健全相结合。韩洁认为要从根本上实现房地产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不仅仅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最佳的融资途径,更需要管理层从种鸽金融体系和制度方面加强建设,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陈朝萌(2010)认为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否能够突破融资困局,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且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依赖于在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下的房地产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融资渠道的畅通。李杰认为在有关部门针对房地产过热现象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在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强管理,面对以银行作为传统资金来源的房地产开发商经受资金匮乏的情形时,应当通过多渠道的融资活动来满足资金需求,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投资基金,加大海外融资,加快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完善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完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和大力推行融资租赁等等。奉飞(2002)认为企业长期依赖的银行间融资渠道正在提高放贷标准,缩减规模,而且在贷款期限,抵押贷款额度等方面与房地产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房地产企业融资中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步削弱。认为“银行-房地产投资基金-债券融资-股权融资”是中型房地产企业在选择融资渠道时较为合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