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蚕是为图利,这利主要是通过蚕茧买卖获得。且看境内蚕茧收购情况:光绪(1875~1908)年间,桐乡已经设有专门收购蚕茧的茧行,到后期,随着洋商在此设行、租行,境内蚕茧收购量增多,携资前来购茧者更是络绎不绝。民国三年(1914),境内几十余家绸织商户以维护商业为由,联名电请省长下令查禁城区新设茧行。三年后(1917),省政府制定的茧行条例中,已经准许“距原有茧行周围20里地方得设新行”。 该条例引发了茧商争设茧行的风潮——桐乡县新增茧行6家,崇德县新增3家。同年,崇德县还开设了配有烘灶的天利茧行,开启了境内烘干茧再外运的先例。此后,不仅有丝厂租用茧行直接收茧,也存在茧行收购鲜茧烘干后转售于丝厂的贸易活动。由于蚕茧收购归政府统制,有专门划定的收茧区,茧行更拥有收茧专营权,因此存在茧行恶意压价的现象,而蚕农虽严重亏本却又无可奈何。民国十六年(1927),旧茧行条例被废除,各地皆可设行,新茧行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三年后(1930),境内茧行已增至60家,而1914年时的崇德县仅3家茧行。 可见此时茧行数量之巨,由此逐渐形成了行多茧少的局面。在卖方市场下,茧行不得不抬价竞收,致使茧价跃升于丝价之上。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茧价紧随丝价的暴跌而惨落,茧行多破产、倒闭,“只振昌等四五家开秤,市上到货优少次多,多数茧行已停秤,茧价最高只五十三四元,最低四十一二元” ,一年所收购的烘干茧仅2400担——而民国时期最高年收购量是1929年的7万多担。往后两年,局势有所缓解,茧行数量和收茧量都缓慢增加。然至日军全面侵华时期,茧业颓势再现:日商在沪开办的华中蚕丝公司垄断了桐乡的蚕茧收购,茧价低贱,境内再次出现茧行倒闭的风潮,至抗战胜利后才有所恢复。

上一篇:对渡边淳一《樱花树下》樱花含义的解读
下一篇:南宋地方性纸币试探以淮交为例

从垦禁之争到地权纠纷对...

从晚清四大公案看翻案”【2407字】

民国时期轮船运输与杭州对外贸易

变革时代的文化交织民国时期服装设计师为例

时尚与禁令民国时期女性烫发现象管窥

《儿女英雄传》语气词研究

典故词词汇化浅探《进学解》为例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安康汉江网讯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