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死谢罪 11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在新时期的中国文坛,迟子建是极引人注目的女性作家。她是来自高纬度的“极地之女”,80年代带着融入生命的黑土地以及诗意般的语言步入文坛,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一道奇异的“风景”。三十多年来,她以不变的姿态书写着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很好的概括了迟子建创作的基本形态——悲凉和温情。悲凉源自其自始至终对底层民众的苦难叙事,苦难的内容具体呈现为生活的痛苦和不幸、个体的无奈和忧伤。她善于从漫长生命进程中摘取瞬间片段,以徐缓平静的叙事来展现引人深思的永恒话题:个体的渺小和孤独,生命的无常和变化,人性的徘徊和挣扎……这些都饱含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以及他们面对这种辛酸的无力和无奈。然而对于这种“心酸生活”,迟子建有她独特的表达方式:用温情化解。“温情”已经成为她的主要创作特色,温情的营造也使得她的小说总带着一种厚实的温度。
温情在迟子建笔下可以理解为对辛酸的承担,人物通过承担这种辛酸实现自我救赎。如果说悲凉源自生命苦难,那么温情就源自善良人性。生活总是不尽人意的,人的一生都伴随着悲哀和不幸,但是因为人性美丽便有了承担和化解苦难的力量,也有了实现救赎的能力。迟子建式的“温情”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自然的和谐宁静、人情的温暖融洽、个体心灵的平衡健康,而与之相联系的救赎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态:向和谐自然回归、被人际温情感化、追求个体灵魂自由。在展现生存悲剧的同时展现人性中美好的感情和精神价值,这便是迟子建作品的张力所在。可以说,悲凉和温情凉融入了迟子建自己的生命体验以及她对生命本质、对人性内涵的独特理解,借用蕴涵“善良人性”的“温情”来实现个体救赎更是她在创作中让底层人物实现对悲凉生存现实超越的主要途径。来自优W尔Y论W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在犯罪系列作品中,迟子建的笔触继续向下延伸,关注到了一些被社会主流所遗弃的边缘人——罪犯,书写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其中,《蒲草灯》就是一个充满悲凉与温情色彩的短篇小说,也是迟子建“温情救赎”的高级体现。小说讲述了一个杀人犯在逃亡过程中受一个叫做骆驼的村民感化而忏悔,最终通过死亡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迟子建叙述一个普通人如何脱离善沦为“罪犯”,又是如何向善回归的过程。对恶的宽恕和对罪恶之人的救赎使得《蒲草灯》能够成为解读迟子建“温情救赎”的代表性文本,这部小说也集中体现了迟子建对人性美和善的执着坚守。接下来就主要结合《蒲草灯》具体谈一谈迟子建式的“温情救赎”在文本中如何呈现。
一、冲动、向善:救赎对象的天性设置
迟子建执着于底层叙事,她作品中的人物绝大多数也属于底层人群:缺爱的儿童、丧夫的寡妇、孤独的老人……这些芸芸众生中的微茫存在常常出现在她的笔下,而他们也成为了迟子建式“温情”的主要救赎对象。迟子建说过她从底层中来,她的小说就要回到底层中去。所以即使从80年代踏入文坛起就先后面临着先锋现代派等一系列文学潮流,她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民间文化立场,坚持写小人物、小事件。在她的笔下没有沉痛厚重的巨大历史,也没有“声嘶力竭”的人性拷问,有的只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三十多年来,她始终保持着悲悯情怀,关注平凡生命的存在形式和生存状态,描写底层民众的琐碎生活和生存图景。诗评家谢冕在给迟子建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授奖词中这样说道:“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去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 借用这句话来表达迟子建作品的底层关怀再合适不过。迟子建善于用平静的口吻叙述底层大众中那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常态,爱和能力缺失所带来的生命体验以及凭借温情力量弥补缺失实现自我救赎往往是她叙述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