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族文化差异
在《生民》中,后稷被母亲抛弃却依然存活了下来,他不像契那样得到重视,建功立业,他展示了精湛的农业技术,成为了人世间的“农神”。他的童年游戏就是种植,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志向,喜欢种植麻、菽等作物,等到他长大成人之后,就喜爱耕地发展农业,看到合适的土地就种植粮食,种植农作物都有一定的规律。于是《生民》则有这样的传唱:“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斾,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9]
后稷有着自己的农业技术,他能够让庄稼长得有密又好,家人粮食富足,不缺吃喝,正如诗中所说:“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在秋天收获的时候有一件大事需要准备,那就是进行祭祀,感谢上帝的庇佑,祈求来年也是大丰收。“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这说明祭祀的时候场面热闹非凡,现场摆满了祭祀的食物,美味佳肴,香气四溢,人们开始载歌载舞,上帝也安心地享用祭品,后稷创立的这种祭祀,恩泽厚大,因此一直沿续到今天。文献综述
由此可以看出,后稷的全部事业就是一地一天:对地种谷,对天祭祀。他没有像契一样开疆扩土,建立王朝,他只是把一切奉献给了天与地,所谓国家的安定也是需要经济基础的。在耕地播种的世界里,四时风水最为重要。所谓的民族文化相当于植物型的,从最根本的原始性出发,阴阳相伴,一分为二,上帝或者天神是不被发现地存在,无声无臭。整个周民族自农业始祖后稷诞生以后,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质量不断优化,产量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实现自给自足,那种勇于创新、自力更生的精神一直坚持并传承到今天。[10]从“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角度不难看出,周人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农业,而将《生民》放在此处,笔者认为也是为了提醒君主农业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农业生产,沿袭了上千年的小农经济也并无它不留存长久的缘由。“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也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农业在百姓心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想立国,农业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在此之前的商朝与周朝相比,农业立国这一特色非常鲜明地证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立国的根本要解决温饱问题。《史记•周本纪》云: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
据《史记》里非常详细叙述的内容,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周朝人们的发展历史一直伴随着与戎狄的斗争。戎狄属于游牧文化,而周人与戎狄的斗争,实际上就是周人逐渐摆脱游牧文化,而发展农业定居文化的过程。后稷被称为周始祖,正是他为周人立国创设了无可取代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