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词的开头一句便用了《庄子》中的一个典故,“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以轻蔑的眼光看待世上的功名利禄,揭示了名利的虚幻,有种看破尘世之感。而苏轼作此词时是在经历了“乌台诗案”以后,贬居黄州时所写,全篇表达了退隐之心与闲适之情,以庄子之典开篇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再如《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词上片描绘了一双天造地设的璧人——王定国与柔奴。柔奴善歌,唇齿一启,纵然天气炎热也会立感清凉,进而想表达就算人生失意也会逐渐旷达之意。下片写柔奴万里归乡,不但风姿依旧,而且看上去更为年轻。人问她“岭南应是处不佳之地吧”,她说在那心安,而心安处便是她的家乡。这里化用了白居易的一句诗:“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作者受到了白居易的启发,赞美了柔奴旷达的处世态度,但这也是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悟,充满潇洒乐观之情。
庄子所遵循的处事原则是旷达并泰然处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这是说,人活着就像是漂浮着的水泡,死之后就像是在休息,不思索考虑,也不事先谋划,这句话告诉人们要看淡人生,人活在世上不必要百般计较。东坡深读《庄子》后,曾感叹道:“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10](p11)可见他对《庄子》观念的赞同。
白居易人生前期“兼济天下”,后期则“独善其身”,他在《中隐》中写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他提出了“中隐”的思想,认为不论大隐还是小隐,出世还是入世都是不可取的,反而采取了“中庸”的态度,体现出他的机敏与豁达。东坡对此也是十分赞成的,他曾说“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此词写于他第二次出仕杭州之时,那时他早已历经九死一生,将功名利禄看得极淡,便越发倾向乐天中隐的思想。而苏轼在黄州之时,便已对白居易仰慕至极,“苏公责居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11](p63)可见他当时对乐天的倾慕,所以在黄州之时,他大量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他经历了近百天的牢狱之灾,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他开始反省,开始沉思,庄子与白居易的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也像他们一样,开始以一种闲适的态度面对生活。
第三阶段:被贬黄州后用典情况分析。论文网
被贬黄州以后,编年的作品共有34首,据分析,未编年的《三部乐》、《南歌子》、《蝶恋花》、《行香子·寓意》及《如梦令·春思》这五首词也应是在此期间所作,所以在此期间,共有39首作品。所用典故共118个。其中关于生活方面的典故有27处,占用典总数的22。9%,有关山水明月等自然景物的典故有18处,占总数的15。3%,佛典共11处,占总数的9。3%,其他典故有54处,占总数的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