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受到考试的制约

历年来,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跟我们的考试内容有相当大的联系。尤其是中考卷,教师们都是根据考什么就来教什么,因其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单一阅读,因此,每篇课文都做到逐字逐句的翻译。如此枯燥乏味的课堂,难怪学生们一谈到文言文就“色变”,望“文”生畏,更不用去谈对文言文的感知和理解。并且更加没有课外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还怎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对于文言文的要求早已不在单一,近几年的中考卷早已从单一阅读变为类文比较阅读。例如比较虚词“于”的用法。以下四个选项:“其一犬坐于前”、“于厅室之东北角”、“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选出与其他三项解释不一样的一项。粗粗看来,这四个选项都表示介词,只是前三个“于”都是“在”的意思,而最后一个“于”表示“到”的意思。这类题目是文言文考题中最常见的一类。如果教师没有帮学生系统的整理归纳,学生的脑海里没有“于”这一虚词的整体印象,这种从不同的文章中挑一句话进行类文比较的阅读训练,脱离了具体语境的选项,学生很难辨别出来。

3、课堂缺少语文味

叶圣陶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语”和“文”割裂开来,简单的串讲式只是在孤立的讲,却不注重口头的表达,也就是朗读。语文课,应该注重语言文字的品味,失去了朗读的语文课则缺少语文味。过多的字词句的讲解也抹杀了课堂上的人文性,不能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荡然无存,而这并不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二) 学生因素

1、接受能力有限

由于文言文历史悠久,远离我们的生活。对于中学生来说,在接受与理解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虽说是个中翘楚,文化精粹,但是其中的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还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这些古汉语常用用法在文言文中随处可见,增加了学生理解篇章的难度。

2、学习方法的不恰当

正是由于中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使得他们在接受上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我们总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失去了兴趣,就失去了主动性。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失去兴趣,便不会主动的找学习方法。任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学习完全掌控在老师的教之中。

3、单纯的应付考试

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都是白话文,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白话文。而文言文只在特定的场合才使用,相对来说,文言语言的掌握显得无关紧要。学生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学习文言文有什么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罢了。”这样的现实问题,也使得文言文的学习以及普及受到了阻碍。文献综述

二 文言课堂教学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都对古代优秀诗文的学习做出了规定。在总目标中都有提到,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1](P15-16)祖国的语言文字包括白话文和古代文言文,因此培养学生热爱文言文,体会文言文语言之美是文言文课堂的教学总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学段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学段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与发展。在7-9年级学段中,教学目标较为简单,只需达到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目标,能初步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即可。而在高中学段中,对于学生的要求明显就提高了,除了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还要求能从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体会出中华民族精神,要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古代文化作品,能做出评价。面对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的学段目标,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已是重中之重。古代的文学作品,不管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都绕不过文言句式、文言字词。教师只有运用合理的、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才能在文言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文言课堂效率,进一步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为学生的发展需要服务的目的。

上一篇:乡里与交游对袁枚美食观念的影响
下一篇:汉语鼓励语的语用分析

《林地居民》中的视角转...

试论微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碎片化现象

论夏衍对契诃夫戏剧美学...

浅谈历史學角度下茶的发展历程【3587字】

黑格尔论作为科學出现的...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24921字】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1394字】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安康汉江网讯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网络语言“XX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