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的“镜像关系”

从小说之中可以轻而易举的分析出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是一种对照关系,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在人物形象上,这样一种对照关系我尝试着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分析。

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有这样三个概念:镜子,自我,主体。这里面镜子是一种隐喻和象征,通过这个象征得知自身的认知。“‘自我’是为满足主体统一性要求而被不断创造出来的虚拟之物……主体’则不是‘物’而是一种‘空无’,最难捕捉和最难贴近的。”[1]也就是说“主体”是虚无的,是难以捕捉的。

用镜像理论来分析堂吉诃德和桑丘,可以试着把这两者的关系看作是自我与镜像的关系,堂吉诃德癫狂的游侠生活追求的主体是一种捉摸不透的东西,是行侠仗义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凌驾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之上,是超出行为与现实的,而桑丘在游侠之路上扮演的就是镜像这个角色,桑丘代表着理性,代表着现实,来反衬堂吉诃德的疯狂行为。

拉康认为,儿童在半岁至一岁半之间这一时期,他会在镜子中认出自己,在此之前儿童是没有自己的意识,直到镜像阶段,才有自己的意识,开始认识自己。 在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经历游侠之前,堂吉诃德没有意识到,他将骑士小说与现实世界相混淆,把自己当作骑士小说里的人物,把现实世界当作是骑士世界,用来进行他的行侠仗义,他并不知道自己不是骑士小说里的骑士,他生活的社会也不是骑士小说里的社会,他是处于无法区分现实与小说世界的那样一种状态,有一种错认在里面,将自己生活的世界错认为书中的世界,将自己当作书中的人,直到和桑丘经历了游侠生活,堂吉诃德最终将自己与骑士小说里的世界相分离,堂吉诃德与桑丘经历的游侠生活是意识形成自我的一个过程,也就是镜子阶段桑丘就是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镜子”的角色,最为明显的就是桑丘形象最为高大的海岛总督时期。“主体通过自我的映象这一媒介,达到了一种对于自我的认证(identify)。我们可以把这一原理简化为这样的公式,就看得更为清楚:主体—自我映象—自我认证。”[2]游侠阶段通过桑丘这个镜子,映像,最终完成了堂吉诃德的自我认证。

拉康的镜子阶段理论有前镜子时期,镜子时期和后镜子时期这三个时期。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使自自己处癫狂的一种状态,产生幻象,可以看成是前镜子时期,在前镜子时期“不具有完整的认识意义,因为它还不是对于独立的个性和主体性的认知,而只是对主体的一种幻象(拉康称之为imago),……”[2],此时的堂吉诃德还不能分清小说与现实,他将小说里的运用到现实生活,比如找人将自己封为骑士,像骑士一样找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在这个阶段,堂吉诃德是无法理解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他自己是不明白的,不明白他的游侠是为了行侠仗义还是为了做一个骑士;游侠时期堂吉诃德看到朝夕相处的桑丘的行为,桑丘作为一个镜像,开始进入堂吉诃德的心中,这是一个形成期,可以尝试着把这个阶段归为镜子阶段,这个时期,经过“镜像”桑丘的影响,堂吉诃德已经不像前镜子阶段那样模糊,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另一面,开始对自己产生认同,开始理解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所追求的不可捉摸的主体渐渐清晰;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能够认识到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明白自己的身份,变成熟,认识了“我”,是后镜子阶段。文献综述

上一篇:《镜花缘》与《格列佛游记》比较论析
下一篇:浅析《关雎》中的美

从垦禁之争到地权纠纷对...

《千与千寻》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林地居民》中的视角转...

N1+V得+N2+VP结构句子的歧义研究

清末民初的广东媒妁与社会变迁

试论微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碎片化现象

唐宋词的情理圆融及其创...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安康汉江网讯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