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工作起源于奴隶社会,当时的史官可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秘书人员。上古时代的“史官”和“纳言”可看做是最早的秘书官。史官执掌的工作内容非常的广泛, 其中的重要职责便是负责主持祭祀婚冠大礼,这是典型的礼仪内容。若是从“辅助管理”、“处理文书”的角度看,秘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汉书》载,传说中创造文字的仓颉就是黄帝的史官,帮助黄帝记载国家大事,这也是最早记言记行的活动。《尚书》载,舜非常的憎恨说假话和阳奉阴违、阿谀逢迎的人,于是他任命一个叫“龙”的人做“纳言”官,公正、诚实的负责皇帝和百官的上传下达。《吕氏春秋》载,夏朝的末代君主桀是个荒淫无道之人,太史令终古捧着一本国家典制去哭谏,桀拒不相见,并把终古的话拿出来在朝堂上让群臣一起嘲笑他。终古绝望之下,带着这些典制投奔了商汤。可见夏代史官有制定、管理、国家典制与档案的职责,并利用这些典制对君主进行劝言纳谏的职责。
到了战国时期, 《周礼》详备地记载了周朝史官的职务和分工, 这使我们了解到“ 史官” 的工作内容与“ 礼” 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参谋类秘书,也可称作他们为——门客。战国时期兴起的“养士之风”,著名的“四公子”都供养着一大批门客,他们为领导出谋划策、承办事务,著名的“毛遂自荐”的典故就是当时发生的。还有弹铗三唱的冯谖就曾为孟尝君收债市义出使魏国,建齐宗庙于薛城,使孟尝君高高在上却一直能高枕无忧,然而他自己终身不入仕途,这些门客可以说是最早的私人秘书。至东汉后期,“秘书”不仅指物也指机构和人员。东汉末年秘书职责又发生转变,曹操为削弱当时位高权重的皇帝身边的秘书机构——尚书台的势力,曾设秘书令,以“典尚书事”的方式增加自己的权利,这样秘书令不仅具有原先掌管图书典籍的职能,而且还具有收发奏章、草拟和上传下达的职责。所以将史官定为秘书人员或从事秘书性质工作的人员是合适。
二、礼仪与秘书工作的关系
(一)礼仪是个人形象的外在体现
初次见面的双方无法立刻判断出一个人的内涵深浅,但可以通过礼仪来观察这个人的形象内涵。试想如果一个人道德卑微、情感猥琐、不学无术,那就不可能有高雅的举止和优美的谈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外在的举止,穿着打扮,接人待物,人们可以探询到,一个人内涵到底丰富到什么程度,深厚到什么程度。可以通过说话、穿着打扮以及我们办事的效率来看,礼仪是如何塑造和展现着我们自身的美好形象。比如说话,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交流,那么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办事也是如此,譬如当你单手递上名片和文件和双手奉上文件和名片并把正文朝向对方时,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礼仪处处都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这就是礼仪的得体适度的原则。说话得体,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也要符合交际对象的身份。要体现得体, 还应注意角色转换。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的角色不一样,角色变了,身份变了,交往的技巧,心态都要发生变化。而适度指的是说话的用词,表情,语气,恰到好处,不能用太多的肢体语言,也不能处处迎合别人说的话,让人觉得你是个没有主见的人。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也是一门学问,如果先天不曾拥有这方面的特质,那么是需要在遵循礼仪规范,加强礼仪修养的基础上加以训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