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受众:易于接受“符号化”宣传
“符号化”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创造符号,即人通过抽象思维将客观事物转化为符号,并赋予其意义;另一个是运用符号,即人通过符号认识世界,发展文化。[18]媒体作为“符号化”第一层含义的主体,通过大量宣传、报道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优秀品质,形成了“模范人物”这一符号,而在它形成之时,便被赋予了具有崇高精神,是和人民的榜样,集中体现“正能量”的意义。这可以用结构zhuyi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提出的能指和所指来进一步解释。媒体建构出的“模范人物”,其能指表现为他们被宣传、报道的大量光荣事迹、优秀品质;而所指则表现为他们在受众心目中所代表的崇高精神、榜样的力量和“正能量”。因此“模范人物”符号所指代的不仅是人物及其事迹本身,也包含其具有道德权威的教化作用和意识形态意义。同时,宣传模范人物的多为传统主流媒体,它们创造这一符号是用以更好地建构拟态环境,即对模范人物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加以结构化后再向受众提示的环境。由于这些过程是在媒体内部进行的,所以受众不易察觉,很容易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来看待。[19]加之传统主流媒体客观存在的公信力,“符号化”模范人物更能增强受众对其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所以受众作为“符号化”第二层含义的主体,更易于接受,并通过这种“符号化”的形式来认知模范人物的优秀事迹、品质,以及他们对于传播“正能量”具有的重要作用。这就区别于单纯拥有优秀事迹的人物这一客体对受众的影响。相较于客体,大量宣传、报道模范人物的媒体不仅是受众知晓他们事迹、品质的主要渠道,更促使受众接受并运用“模范人物”的所指来改变自身心态,进而改变社会。但正是为了达到如此效果,媒体在宣传、报道的过程中,逐渐过分片面地拔高模范人物的形象,使得“模范人物”这一符号逐渐偏向“脸谱化”,变为“符号化”被过度使用后逐渐具有负面影响的一种宣传报道方式。然而,“符号化”宣传是“脸谱化宣传”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已经接受“符号化”模范人物宣传报道的受众,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这种变化,这致使“脸谱化宣传”逐步盛行。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符号化”模范人物让媒体更易宣传、报道,让受众更易接受、运用,这属于“脸谱化宣传”的一种正面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媒体使用“符号化”的频率逐步增多,受众接受到的信息更多地是“模范人物”的所指——所代表的一种抽象概念或意义,却离真实、客观存在的模范人物愈发遥远。拟态环境的作用下,受众容易接受雷楚年是“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陈岩是“最牛志愿者”,林浩是“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中年龄最小的一员;容易接受那些“最美乡村教师”和“最美乡村医生”;容易接受“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然而,受众通常只是接受了这些模范人物所代表的概念,接受了媒体针对模范人物所提示的拟态环境,对于真实的、具体的人物生活状况却极少予以关注,且因为接受了“符号化”蕴涵的较为单一的人物形象,容易模糊每位模范人物的差异性,忽略每个人的特殊性。多数受众其实不清楚雷楚年正逐渐趋向问题少年,不知道陈岩在成名后变得虚荣,不了解何涛真实的艰苦生活状况……因为这些并不属于“符号化”模范人物的范畴,所以媒体依旧大量正面宣传、报道模范人物,却因此逐渐偏向“脸谱化”。这也进一步掩饰了模范人物可以展露出的其他方面的真实状况。本是利用“符号化”的形式宣传、报道模范人物的优秀事迹、品质,却演变成了片面拔高的“脸谱化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