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电磁兼容的发展历史电磁兼容最早出现在19世纪单线电报之间的串扰。1881年英国科学家希维赛德发表了“论干扰”的文章,标志着电磁兼容性研究的开端。随着电气运输的出现,通信电线之间的干扰问题日益严重。接着1889年英国邮电部门研究了通信干扰问题,使电磁兼容性研究走向工程化[3]。自六十年代以来,频率高、传输速率快、灵敏度高、集成度大成为了现代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在航天航空事业和军事工业事业的发展下,人们在分析、预测以及控制这三方面对电磁兼容提出了要求,使得电磁兼容技术得以蓬勃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该技术逐渐在学科领域之内活跃起来,一些发达国家在该研究和应用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如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各个国家相继建立了相应的电磁兼容标准,并成为了民用和军用电子设备研制的规范,电磁兼容成为产品可靠性保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的同时也促进了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高精度、计算速度快、容量大为电磁兼容产品的预测提供了可能性。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欧共体国家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电磁兼容体系,他们具有完善的电磁兼容标准和规范,具有有效的电磁兼容检测和管理机构,具有高精度的电磁兼容自动测试系统,电磁兼容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不断出现[4]。77309
国内电磁兼容的发展历史
由于我国经济基础低、底子薄,电磁兼容技术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都缺少经验,无论是理论、技术水平,还是配套产品制造,都落后于国外。我国真正开始重视电磁兼容技术是在70年代,当时国内的某些军工单位在实际生产工作当中遇到有关电磁兼容方面的问题。80年代之后才成立了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论文网,制定了国家级和行业级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和规范。国内的一些科研单位和大学也逐步建立了实验室,开展电磁兼容研究。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磁兼容技术在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部门受到格外的重视[3]。
电磁兼容发展趋势
国内外电磁兼容方面的发展趋势如下:
(1)仿真预测对象规模更大更复杂;
(2)设计与控制技术精确化、智能化;
(3)试验与评估技术高速、智能、集成化;
(4)防护技术体系化;
(5)标准规范国际化、法规化;
(6)新材料、新器件功能复合化;
(7)频谱竞争更加激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