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宏观层面的乡土教材研究
在诸多论文研究中,从宏观层面对我国乡土教材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乡土教材的发展历史、文化功能或某一个时期的乡土教材形成等做的研究和考察。李素梅(2008)系统研究了我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发展史,并考察其文化功能,她认为乡土教材是具有文化内涵和功能的,体现了地方对于文化的选择、再造,是文化繁衍的生命力。[[[]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85-93]]李新(2014)通过梳理百年乡土教材发展史,反思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乡土教材理想与现实、乡土教材质量层次不齐等问题,并提出了乡土教材未来发展设想。[[[] 李新。固守与革新——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4。184-209]]刘玉玉(2008)通过梳理现有材料,大体反映出清末民初乡土志集中编撰的面貌,展现特殊时期下对儿童发展、地方教育的重要意义[[[] 刘玉玉。学必始于乡土,而后通天下”—清末民初的乡土志书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4-20]]。王兴亮(2007)对乡土志书的产生背景、编纂过程、作者群体、语言风格,以及数量等进行全面梳理,并重点对书的内容做探讨。[[[] 王兴亮。爱国之道,始于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D]上海:复旦大学,2007。30-40]] 班红娟(2010)通过对河南乡土教材变迁的研究,阐释乡土教材不仅具有传承地域文化的功能,还具有建构国家意识的功能。[[[] 班红娟。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文化变迁中的河南乡土教材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213-216]]
② 微观层面的乡土教材研究
微观层面的乡土教材研究集中在对于区域小学乡土教材的个案研究、开发模式与功能等。张爱琴(2010)收集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乡土教材,通过对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探讨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功能与乡土教材生存空间之间的联系。[[[] 张爱琴。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模式与功能—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23-24]]吴清英(2013)通过对羌族乡土教材《沃布基的故事》的教材使用、上课情况等做调查,同时对师生和家长进行访谈,以他们的看法和态度为线索,探索乡土教材在实际利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吴清英。民族学校乡土教材利用个案研究—以<沃布基的故事>为例[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3。13-15]]王蕙馨(2012)主要收集整理了苗寨小学使用《恩施民族常识》、《咸丰县民歌普及册》这两本乡土教材的相关资料,对两本教材的开发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和比较,总结归纳乡土教材的实施现状并提出建议。[[[] 王蕙馨。民族小学乡土教材实施状况研究—以恩施州咸丰县苗寨小学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1]]金清苗(2008)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系统研究“裕固族乡土教材”,通过研究该地区乡土教材开发以及多元文化理论指导下的学校课程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乡土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金清苗。“裕固族乡土教材”开发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1]]孔丽娜(2012)基于“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项目”的启动,对已收集的教材进行梳理,并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详细介绍教材的使用情况。[[[] 孔丽娜。对“乡土教材开发、收藏与研究项目”的研究与思考[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12]]
(2)上海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作为“文化大都市”的上海,其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研究却稍显不足,究其原因,或许是上海是一个近现代才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历史文化资源远不及南京、西安等城市丰厚,但是历史文化资源依然应该是这个城市不能忽略的课题。孙静指出上海的历史性,更典型、更集中、更独特地展现在它的近代性方面,但这一点往往被忽略,上海更应该重视和保护的是反应近代上海乡土、工业遗存等深层文化。[[[] 孙静。上海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与不足。[J]探索与争鸣,2004,(4):40-42]]郑忠将上海称为“近代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典范———上海模式”,要找寻一条“以沪为鉴、寻求自我”的南京之路。[[[] 郑忠。南京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兼与上海城市之比较[J]南京社会科学,2003,(3):91-94]]在2016年《上海文化发展报告》中,系统梳理上海全球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通过文化产业、抗战历史与城市记忆等方面总结上海文化未来发展之路。在《上海文化发展与变迁:实践与经验》中,结合上海发展的四个时期,对上海文化领域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总结,提出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