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献综述ETF的跟踪误差是指ETF的收益率与基准指数的收益率的差值的标准差(Pope,Yadav,1994)。国外的ETF市场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国外对于ETF跟踪误差的研究由来已久,技术方法已经成熟。外国学者的研究更加注重ETF的收益与市场收益的对比。78612
Rompotis(2011)用了三种方法计算ETF的跟踪误差。结果表明: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作为研究对象的大部分ETF都比大盘指数表现好。ETF作为一种被动型投资产品,达到了预期效果。
Elton(2002)探求了SPDR基金净值与标准普尔500指数1993年到1998年5年的收益率情况,认为管理费用和成分股分红因素是ETF的跟踪误差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PatrickKuok-KunChu(2011)使用ETF的跟踪误差为被解释变量,ETF规模大小和基金管理费用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规模较大的基金产生更小的跟踪误差,费率较大的基金产生更大的跟踪误差。
2 国内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ETF市场起步较晚,中国学界关于中国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跟踪误差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绝对值法等常规方法计算跟踪误差的大小,研究对象基本都是中国市场的ETF。
陈远志(2007)使用上证50ETF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选用了绝对值法和标准差法计算ETF的跟踪误差。
亢洁,王静(2010)认为选择上证50ETF和上证180ETF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绝对值法,标准差法和回归法这三种方法,实证分析了两者与其跟踪指数间的跟踪误差情况。王剑,朱淑珍(2009)以上证50ETF,深证100ETF,上证180ETF,中小板ETF和红利
ETF为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这些ETF自上市以来直到2008年6月19日的数据,采用回归拟合和定量计算的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ETF上市后的跟踪误差及业绩对比。
有一些学者利用了误差修正模型等创新方法分析ETF的跟踪误差。刘伟岸(2012)使用了误差修正(ECM)模型对ETF收益率和标的指数收益率之间的关进行分析。
赵勇,巴曙松(2009)对十只样本ETF的跟踪误差方差进行分解,分析跟踪误差的来源因素。
学者们对于中国市场ETF跟踪误差大小的实证分析结果基本都是ETF的跟踪误差处在合理范围内。
赵勇,巴曙松(2009)发现十只样本指数基金均能够较紧密地跟踪其基准指数,其风险来源和结构,符合指数化投资的风险特征。
陈远志(2005)分析认为:所研究ETF的跟踪误差在总体上是可解释和可预期的。夏小伟,曾繁荣,李丹(2009)的实证结果表明:上证50ETF的跟踪误差没有大于允许值。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日跟踪误差和年跟踪误差并未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反映出该基金在管理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
张英奎,焦丽君,刘安国(2013)通过基于国内ETF产品运营数据的实证研究,认为:目前国内ETF产品的跟踪误差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陈绍胜(2005)选取了国内已经运行6个月以上的7只股票类指数基金为样本,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增强型指数基金的跟踪误差要大于复制型指数基金。
张兴(2013)选取2010年到2013年间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数据以及14组沪深300ETF份额净值日变化情况作为分析样本,发现有部分增强型ETF的跟踪误差比较大。关于跟踪误差的成因,学者们的看法多种多样。夏小伟,曾繁荣,李丹(2009)认为:造成跟踪误差主要原因是管理费用及托管费用、跟
踪指数的波动、复制误差、跟踪指数的成份股变动以及指数基金的利润分配。王剑,朱淑珍(2009)认为:跟踪误差产生及波动的成因是交易成本,投资策略,现金拖累和成分股变动。 ETF的跟踪误差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9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