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指标设置 22
结论 26
致谢 27
参考文献 28
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
0引言
如今,现代的企业正处于性的转型之中,工业时代的竞争正逐渐转变为信息时代的竞争。从1850-1975年,在一个多世纪的工业时代里,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利用的能力[1]。在当时,技术固然是一个重要要素,但究其根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将新技术运用到实物资产中,并借此提高效率,从而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的手段。然而,自信息时代兴起,致使许多工业时代竞争中的基本假设变得不再时新。于是,单单依靠将新技术与有形资产的快速整合,或者对财务资产和负债进行出色地管理,采用此种手段的各个公司将不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公司经营大环境的不断改变,迫使处于信息时代下的企业去重新审视他们的经营目标、企业的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业绩评价体系。
1企业业绩评价概述
从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真实意义上的企业绩效评估体系是在19世纪上半叶现代公司制度出现以后产生的,企业的所有者为了加强对资本所有权的控制,实行了业绩评价制度。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实践,企业的业绩评价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完善、成熟的监控手段,并在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1.1业绩评价的概念
业绩评价,是指对人类劳动效果及劳动效率的评价[2]。业绩评价依托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将劳动效果和劳动耗费进行对比,从而实现劳动收益的最大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人类至少在原始社会的末期便出现了业绩评价的思想。封建地主和奴隶主为了避免自己的私有资产受到管家的侵蚀,他们除了加强对财产的监管活动外,还会进行查阅账簿,检查账实相符程度,评估管家是否称职,了解资产的收益和亏损状况等活动。从本质上看,这种对资产的控制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业绩评价行为,即在当时已经出现了业绩评价思想的萌芽。
1.2企业综合业绩评价方法的演进
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企业,基于其生产经营特征与所处经济环境的不同,将会促使其采用的业绩评价方法产生很大差异。追溯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企业的业绩评价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观察性业绩评价阶段(19世纪以前)
由于企业的规模在19世纪以前尚未壮大起来,并且,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也还未建立,产权关系仍较为简单,因此,在业主通常还兼任管理者的角色的情况下,以观察为主要手段的评价完全可以满足业主日常经营需要。由此,观察性的业绩评价方法对经营业绩评价的意义不大。
(2)统计性业绩评价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统计性业绩评价阶段,又称成本业绩评价阶段。在19世纪工业后,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产权关系也日益复杂,于是,业绩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彰显。1911年,美国的会计工作者亨·甘特首次提出把标准人工成本法运用到对材料和制造费用的成本管理法中,这也就是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这项制度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劳动生产率,不仅如此,还利用成本管理将企业的事后反映转化为事前预算和事中的控制。于是,在这一阶段里,企业的管理者在经营中逐渐使用了一些带有统计性质的业绩评价指标,如每公里成本、每磅成本等,但这些指标都与财务会计没有直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