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有限的课时安排和繁重的教学要求大量挤压了本应是语文“半壁江山”的写作教学时间。在应试的环境下,以考试内容为先、以提分效率为先的隐形教学思想大大阻碍了文体感这种“慢”文学能力与修养的缓慢形成。
2、教师自身文体修养较薄弱,苦于缺少得法的教学手段。
在教师的微观层面,由于个人水平、教育环境、政策引导等等原因,部分一线教师缺乏对于文体感教学的重视,自身对于文体感的了解和学习就不够充分到位,没有辨析文体的自觉,自然对学生的教学就无从谈起了。在普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的教师根本不提供真正专业的写作指导,写作教学基本集中于为应试、为拿分而教,对于写作不可缺少的文体思维的必要培养则视若无睹。
除此之外,即使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文体感教学意识,但在教学方法上或主要停留在对“文体知识”的机械训练上,或通过让学生对所谓“应试技巧”的死记硬背,达成短暂且低效的教学效果。这类教师没有真正准确把握文体感的内涵,其粗放式的教学只停留在最为表面的部分,缺少了反复引导理解和训练实践的过程,使学生难以将文体感能力内化,从而学习效果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