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恰到好处的点拨,为了探讨、解答疑难问题而进行激烈争辩的场面,处处渗透着情感交流,使学生能相互帮助、思想能共鸣,融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最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想了解学生就要多与学生交流,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情况,还应了解生活、思想、心理上的情况,因为这些情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5]。例如,面对胆小的学生,教师要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给予他们更多的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主动交流的原动力,使他们以后能大胆与老师交流[6]。
2。2 调整教材呈现方式[7]
教材的编写无法照顾到各地学生的需求,只能重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尽可能地体现他们的共性,这就难免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材的内容安排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所需作进一步的优化。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时会显得更加自然,教学效果自然就得到了提高。文献综述
若是教材中的活动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可以将其延伸到课外,或是改成课前预习中的探究,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可使科学课堂光彩熠熠。
2。3 调整课堂教学模式[4]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必须将原本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抛弃,教师的“教”应该是激励式、情景化、问题化、结构化的,而学生则应该是主动、自觉地学。这两者在教学过程呈现一种相辅相成的结果。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与所学的关于课堂教学的知识,设计出一套教学模式:
2。3。1 创设情境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开始时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引导,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其次,教师要根据具体课型和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列举实例,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者,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体验学习,尤其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化学是一门围绕实验展开的科学,其中包含的各种实验现象鲜明而有趣味,比单纯的讲授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某些新颖奇特的实验现象更是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兴致勃勃[8]。小小的演示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欲望,追求真实自然下的互动效果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