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二)承上启下
    导入一方面是先前教学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也是本堂课教学的开始。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智力的缺失,而是由于在认知结构中缺乏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或者新旧知识没有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由此可见,激活与即将所学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使新知识能够迅速同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在课堂中进行复习是有意义的。另外,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他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长,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也渐渐地能够独立地做出评价,因此,小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成功感,为后继的学习提供动力。导入承担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温故知新”、“以旧带新”和“继往开来”的作用,充当着联系课与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笔者实习的过程中,也较多的借鉴了导入“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是笔者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的导入环节: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去南沙群岛都领略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美丽的南沙群岛去体会更多的美丽。”
    通过简洁明快的导语,直接从上次学的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的新知识,并且简单扼要的回顾了相关的旧知识,承上启下,一脉相承。
    (三)诱发思考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而这两种学习方式都要依靠学生的内在动机来完成,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都要以思考为前提。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述而》中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此,宋朝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愤”时“启”,“悱”时“发”,这样才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导入是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于不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精心设计的导语能够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每节课的开始,通过巧设疑问、留下悬念,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让学生带着疑问和一颗探索的心走进课堂,以此激活其思考的火花。
    下面是笔者在见习期间,指导教师刘老师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所设计的导入环节:
    在课的开始板书课题时,刘老师把课题中的“发愤”写成了“发奋”,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并且对其纠错。紧接着,让学生围绕“发愤”来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不能用“发奋”?“发愤”怎样理解?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他是怎样“发愤”的?“发愤”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刘老师通过巧妙的把课题写错,既抓住了课文的关键之处,同时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样的导入环节,虽然没有过多的导语,但小学生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使其内心想去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自然会满怀兴致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四)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首先,如果学生知道他们的“目的地”,就会自觉地以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从而主动地去接近目标;反之,虽然学生可能在进行课堂学习之前对要学的内容进行了预习工作,但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还是不能够明确的把握学习目标。如果学生对教学目标一无所知,他们根本没办法明白教师这堂课要讲些什么,不懂这节课要如何进行,更不知道在这节课结束时应该形成什么样的能力。导语往往渗透了教师讲课的目标,比如通过巧设疑问、留下悬念、承前启后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尽快从宏观上把握学习目标,事实上,一堂课究竟如何导入,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好的导入能够或明或暗的向学生传递学习目标,条条道路通罗马,种种导入通主题。
  1. 上一篇:我国乡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 下一篇:关于小学后进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
  1. 小学生识字问题与对策

  2.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自...

  3. 小学大班额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4.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象及对策研究

  5. 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6.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调查研究

  8.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9.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10.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11.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2.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13.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14.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15.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16.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17.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